马耳他的中马友谊坞
马耳他30万吨级船坞及修船码头援建工程是一航局承建的一个大型援外项目。在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的欧洲岛国马耳他,一航人用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段为国争光的传奇,也在天津援外工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耳他船坞工程,是在我国国内还没有建造30万吨级干船坞的实践经验,又对当地各种技术条件都很不了解的情况下承担的,许多技术问题是在国内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解决的。在设计过程中,一航局一方面多次派员到马耳他实地勘察,另一方面去国外考察大型船坞工程,充分掌握资料,并到国内有关单位调查研究后,才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1975年正式开工。
对此项目,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指示有关部门和出国技术人员要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努力完成援建任务,为国增光,并以此项工程增进中马两国人民友谊,扩大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友好合作。
30万吨级干船坞,当时在国际上也属巨型船坞。船坞及其配套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在一航局更是首次,特别是干船坞建在裂隙溶洞发育的泥质石灰岩基上,更增大了设计、施工的难度。欧洲媒体起初对我国能否建成这个项目大都持怀疑态度。
在开挖坞室过程中,曾遇到3条大裂隙和串球状溶洞,水柱高50~60厘米,日涌水量高达3.5万吨。当坞坑涌水量最大、施工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西方一些国家的官员、工程技术人员便到船坞工地“考察”、“参观”,他们“关心”我们施工的大坞建设,有人断言中国人“肯定失败”。
施工人员牢记周总理的教导,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论施工几年,遇到多大困难,都服从组织安排,坚持到底。马宗德、周振球、曲志成、张文有、宋连顺、张学聚等及一批施工技术骨干均遵守诺言,在马耳他奋战了七八年直至大坞工程竣工。
施工现场把思想工作始终放在首位。筑港职工为了祖国的荣誉,发扬了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精神,施工中每遇重大困难或关键环节,干部、群众齐上阵,不分昼夜,奋力拼搏,直至取得成果。当马方工人、官员得知中方人员每日加班加点,纯系义务劳动,完全是为了加快船坞建设进度时,称赞中国技术人员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人。
1980年10月,工程正式交付使用。经外交部、外经部联合工作检查验收,认为施工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工程质量良好。一年之后的1981年10月,两国政府正式办理移交,马耳他总理明托夫称中国是马耳他真正的朋友,感谢中国政府给予的慷慨援助,盛赞中国技术人员、工人忠于职守,品德高尚。
大坞工程从考察到竣工,中方派遣职工年均140余人,最高峰240余人;马方参加施工的工人约600人,高峰时达千人。在施工中,为马方培养了300余名技术工人。30万吨级干船坞的建成,在国际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此举不仅促进了中马友谊,并且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果,这也是一航人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境华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