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 |
内容 |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那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该怎么设计呢?请看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 (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2003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水果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过关游戏,想玩吗?(想)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 师:下面这些题你会填吗?(多媒体呈现) ( )×4=12 2×( )=6 ( )×5=10 ( )×2=12 3×( )=18 ( )×4=20 ( )×6=24 5×( )=15 ( )×4=8 ( )×7=14 4×( )=16 ( )×6=12 师:(多媒体呈现)下面这个更厉害啦,谁能说出图中表示几个几,并求出图中有多少个水果? 师:求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创设情境——感知“倍” 进入第二关:小嘴巴,说一说。 师:小兔子最爱出萝卜。(出示图片) 图中有几个圆萝卜? 胡萝卜有几个,是怎么摆的?3个2 我们说胡萝卜的根数是圆萝卜的3倍。 圈一圈:白萝卜有( )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圆萝卜的( )倍。(用图片表示) (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圆萝卜的( 2 )倍) (2)自主探索——理解“倍”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新朋友。 师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扫地的有7人,擦桌子的是扫地的2倍,擦桌子的有多少人? 练习:1.看图说一说。 2.摆一摆 3.画一画 (3)实际应用——巩固“倍”: 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看来第二关也难不了同学们!有信心闯第三关吗?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第四关里,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上就是把它转化成求几个这样的数相加,用乘法计算。 三、生活应用,拓展新知。 完成书上练习十一部分题目。 四、全课小结,情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们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倍”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结果用今天学的“倍”说句话,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三年级上册《四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边形(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 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面)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35页,看,这页上有许多的图形(如下图) (2)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 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老师指定一,两个学生在老师给的纸上涂色) (3)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师展示一学生的作品) (4)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板书 四边形 其他图形) 2,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 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讨论,汇报) (2)师:对,像这样由四条直直的边围成的,有四个角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板书: (3)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学生举例) (4)我也请你们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多媒体显示实物,实景) 3,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请你把桌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两人合作完成)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并说说分类标准.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对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要加以肯定) 4,围四边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长方形,观察其特点并汇报.) 板书: 长方形 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2)你能把长方形的边变得相等吗 同上汇报正方形的特点. 板书: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3)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叫特殊的四边形.) (4)你能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吗 . 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3.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 (集体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 (课件演示) 四,(机动)拓展应用 1.谁来帮帮我. 是一个( )形,也是一个( )边形. 是( )边形,有( )角,其中有( )个直角. 图中有( )个四边形. 2. 自己拿出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学得开心吗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