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4高三历史复习资料: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 |||||||||||||||||||||||||||||||||||||||||||||||||||
内容 |
亲爱的同学们:新的学期,新的起点,也就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拼搏与奋斗。高三在我们的关注中如约而至,征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时间不容置疑地把我们推到命运的分水岭。在慢慢品尝高三滋味的同时,我们正在加速长大和成熟,过去对时间的浪费让我们痛心,父母期待的目光更加殷切和慈祥,一夜之间,忽然有了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拥有,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更加清晰。是的,同学们,面对未来,你可能有无数条道路,但一旦进入高三前进的队列中,作为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你一定会义无返顾的说,高三,我来了;高考,我要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长沙市一中模拟题)“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古代小农经济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小农经济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井田制的瓦解是公田向私田转化。B、C、D项的意思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项。 2.(2013·山西省模拟题)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 ( ) 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 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 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说明“庭院经济”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种“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既有农业也有手工业,故C项正确。“庭院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技术落后,自给自足,故A、B、D项说法不正确。 3.(2013·惠州市模拟题)“千年田土八百翁”的现象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削弱 B.商品经济发达 C.诸侯割据称雄 D.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变化,可以采用排除法。从材料信息“田土”可知,考查的是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内容。B项的内容与材料不符。A、C项是政治方面的。 4.(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模拟题)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小农经济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产品由自己消费,不与市场发生交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余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故选C项。 5.(2013·山西省模拟题)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C.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不正确;在中国古代,主 导产业是农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D不正确。 6.(2013·盐城市模拟题)《新唐书》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 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 )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反映江淮农业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7.(2013·东北师大附中模拟题)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 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唐宋时期只种水稻,到了明朝中后期后,出现改稻田种棉花、甘蔗现象,这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棉花、甘蔗属于农副产品,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发展情况,并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故A项不正确;C、D项说法比较片面。 8.(2013·盐城市模拟题)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工商食官制度。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管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9.(2013·金考卷模拟题)王祯在《农书》中介绍古代某生产工具时说:“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上轮所用弦通激轮前旋鼓,掉枝一例随转。其掉枝所贯行桄因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 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高转筒车 答案 A 解析 “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交代了该生产工具的动力和形状,“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交代了该生产工具的用途为冶炼,优点为节省人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水排,符合题意;B项耧车,是利用畜力的播种工具,被排除;C项翻车、D项高转筒车均为灌溉工具,被排除。 10.(2013·皖南八校模拟题)中国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瓷器更是古代中国商品畅销世界的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周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出原始瓷器 B.元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秘色瓷 C.宋代五大名窑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 D.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等争奇斗艳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在“西周时期”;B项错误,秘色瓷应是唐朝时;C项五大名窑应分别在今天河北省、陕西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南省,故错误。D项符合所学知识。 11.(2013·长沙市一中模拟题)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下图)最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答案 B 解析 哥窑在浙江龙泉,属于南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制瓷的“南青北白”对宋代有一定影响。C项的青花瓷是元代开始的,D项则是清代,均与时代不符合。 12.(2013·东北师大附中模拟题)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官搭民烧”以及景德镇民营手工业“形器走天下”,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不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不正确;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D项不正确。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