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评论:“青年态度”是戏曲传承的正能量
内容
    

     
    1月7日,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办发出通知,请参加戏曲文学等专业考试的考生在2月20日前上网打印准考证。1月底,新一年的全国艺术考试陆续拉开序幕。
    另一所知名艺术院校,其受追捧程度之高也令人生畏。据中央戏剧学院介绍,2011年有4000人参加该校表演系初试,七成考生在初试中被淘汰;2012年20537人次报考该校,最热门的表演系招生50人,报考超过8400人次。表演系的考生中,不少人手里的底牌就是戏曲。
    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城市可能有数十个电影院,但难见一家对公众开放的戏剧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戏曲,正遇到传承困难、受众锐减的严峻考验。
    戏曲传承与保护,是一个老话题,却是一个亟待给出解决办法的新课题。近年来,一批高校正在探索依托高校传承戏曲,有收获更有辛酸。戏曲进高校,能否站稳脚跟、辐射到社会,能否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探出一条新路?
    喜欢戏曲的学生还是小众群体
    何时鼓掌叫好这个小细节,反映了目前很多学生还不太懂戏。不知晓、不懂得,自然就谈不上欣赏、传承了。
    “书房门前一枝梅,书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一位大学生正在表演越剧《梁祝》。时间已过3个月,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周丽玲经常会看看比赛的视频,选手们的精彩表演总让她倍感欣慰。
    2012年9月—10月,借首届湖北艺术节举办的契机,周丽玲向湖北省文化厅申请举办第一届湖北大学生戏曲大赛,得到支持后由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她成为这项大赛的具体承办人。
    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3个阶段,先由湖北省内各高校选拔,优秀作品的视频资料报送大赛组委会后由专家评审,晋级选手到武汉现场表演一决高下。大赛吸引湖北省内120多所高校学生参与,60多件参赛作品进入复赛,涵盖京剧、黄梅戏、昆曲、越剧等10多个戏曲种类,其中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剧种,最终25位选手晋级决赛。
    京剧《赵氏孤儿》、《捉放曹》、越剧《山河恋·送信》、《血手印·花园会》、黄梅戏《天仙配》、《碧空秋燕》……去年10月21日,决赛在湖北大学礼堂举行,或身着便装反串清唱选段,或穿上戏服粉墨登场。“90后”唱起戏曲,也颇有味道,丝毫看不出紧张与怯场。上场之前,黄冈师范学院大一学生周佳洁穿着行头,在走道里“咿咿呀呀”地吊嗓子。勒头很难受,可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甩,唱起《贵妃醉酒》,她立马精神起来。
    “想不到身边有这么多会唱戏的同龄人。”第一次看大学生表演戏曲的湖北大学大二学生罗坤成惊讶地说,“现在每个学校都有‘十佳歌星’、‘十佳舞星’、‘十佳演绎之星’,以后得评选‘十佳票友’了。”大赛评委、湖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兰萍也欣喜地说:“选手们的表演完全超出预料”。
    台上,传统戏曲似乎“驻颜有术”,受到大学生追捧;台下,笔者采访却发现热爱戏曲的大学生仍是小众群体。
    大赛一等奖得主之一、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大四学生洪峰,在比赛中表演京剧《生死恨》选段,但他第一句还没唱完,现场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叫好声,第二句一开口就淹没在一片嘈杂里。“大学生喜欢唱戏的越来越多了,但总体来说学生们看戏还是少了,鼓掌时间应该在演员的气口处,不能在唱的时候鼓掌。”李兰萍指出。
    “虽然整体水平还不错,但地方戏尤其是湖北本土的楚剧、汉剧在比赛中所占比例太低。”大赛评委、楚剧表演艺术家彭青莲有些失望地说,“参加决赛的25个节目中,京剧占比最高,其次是越剧、黄梅戏,楚剧、汉剧各只有一人参加”。
    比赛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此前,周丽玲曾在湖北省18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中开展戏曲认知程度调查,在回答“您喜欢哪些剧种”时,有46.8%的人喜欢东北二人转,55.4%的人喜欢京剧,楚剧、昆曲、秦腔的粉丝均只有两成多。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茶戏、花鼓戏、南剧(均为湖北地方戏曲),分别有超过三成、接近六成和超过七成的受访学生不知道。至于兴于明朝的荆河戏、流行于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的柳子戏等,因为地域等因素限制,其知名度就更“惨不忍睹”。
    不知晓、不懂得,自然就谈不上欣赏、传承了。在此次戏曲大赛的决赛现场,不少学生坦言,很多曲目听不懂。
    学生文艺社团重“现代”轻“传统”
    小剧种还停留在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靠老年观众捧场的生存状态。相比其他动辄上百人的社团,戏曲类社团在大学校园里绝对算是冷门。
    为什么学起来有语言障碍的越剧、粤剧都有人学,地域优势明显的楚剧、汉剧却不受大学生待见?参赛选手、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丰小凤说,自己学越剧是因为几年前一个浙江籍学长在校创办了越剧社团,这是该校唯一一个地方剧社。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王钰莹是第一次参加大型戏曲比赛,虽然没有系统学过戏曲,但小时候奶奶常带她看豫剧,耳濡目染间有了兴趣,后来自己经常跟着网上的视频学习。“得知有这样的比赛,我就报名了,没想到还入围决赛了。”王钰莹兴奋地说。
    “其实学生不是没兴趣,而是缺少接触的途径。”周丽玲曾带领学生观看楚剧《三月茶香》的排练,“很多学生感慨,‘原来我们看的是这么精致的艺术’。”在上述调查中,喜欢二人转的学生多过喜欢湖北地方戏,恰恰就是这个原因。近年来,在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表演艺术家的带领下,二人转表演上春晚、进电视剧、举行民间艺术大赛,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认知度不断攀升。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蕴育了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南剧等22个地方戏剧种,还有从外省市流传进来的豫剧、曲剧等。2006年,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这些剧种的处境并不太乐观。
    湖北仅存的汉剧院——武汉汉剧院,不久前一位青年演员离开后,剧院便陷入小生缺位的窘境。“不仅是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数十种地方戏的生存状态都不容乐观。”著名剧作家、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沈虹光曾长期关注地方戏曲传承。2011年5月,她在湖北大学“地方戏曲高校大讲堂”上忧心地表示,“不少地方戏曲还停留在单纯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靠老年观众捧场的生存状态,像汉剧这种延续了400年的地方戏还能存活多久,我不敢说”。
    洪峰是华中科技大学京剧队的队长,他坦言,自己学校的京剧队目前有20多名骨干成员,能够登台演唱并参加比赛的有6名成员。这放在一所拥有几万名学生的大学里,显得微不足道,相比其他动辄上百人的社团,戏曲类社团绝对算是冷门。
    的确,话剧、舞剧、童话剧、音乐会、演唱会……近年来的演出市场,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丰富多彩,让观众应接不暇。而对于戏曲,年轻观众的认知却显得少之又少,一位学生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演出是明星的演唱会。当被问及是否看过京剧时,他茫然地摇摇头,“从来没看过京剧,我对京剧唯一的印象就是,听爸妈说京剧是国粹。春晚播放京剧节目的时候,也是我趁机做些其他事情的时候。”
    对此,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表示:“京剧盛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的中老年戏迷多于年轻戏迷,就是因为这些中老年戏迷在儿童时期受到极大的影响。年轻观众也是这样,为什么他们喜欢流行歌曲?就是因为他们是听流行歌曲长大的”。
    “戏曲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和较高的素养才能看懂。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缺少接触戏曲的机会,戏曲对他们来说完全是陌生的,看不懂和没耐心是正常的。”李兰萍表示。
    “青年态度”是戏曲传承的正能量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
    传统戏曲到底该如何传承呢?“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曾表示,前些年当他听说大学生不看昆曲时既惊讶又忧虑,“大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应该是当今昆曲最合适的观赏者”。
    “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最受关注。大学生文化素质好,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受到艺术熏陶,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戏曲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周丽玲同样坚信,“青年态度是戏曲传承的最大‘正能量’。”在调研的基础上,周丽玲于2006年向湖北省文化厅递交了推动湖北地方戏曲进高校的报告。
    为什么要依托高校?除了青年的未来影响力外,还有哪些现实基础呢?周丽玲提出了3点理由:一是高校教师。他们本身就有一部分是地方戏曲艺术的戏迷、票友或研究者,可以视为地方戏曲艺术的间接继承者和兼职传承者。同时,多学科的科研优势也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提供了保障。二是大学学生。相比中小学生,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积累更加扎实,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主观能动性更强。三是地方戏曲。对于来源构成十分广泛的大学生而言,很多地方戏曲的唱腔、语言表达就是他们的方言、家乡话,学习、传承地方戏有亲切感和认同感。湖北大学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师生已自发成立京剧社、新梨园社、司南剧社等戏曲社团,开设了“戏曲鉴赏”等选修课,该校的地方文化史研究也颇有特色,在传承地方戏曲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和较好的基础。
    报告得到时任湖北省主要领导高度认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3月,湖北省文化厅、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与湖北大学联合成立“湖北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这是我国首个政府机构和高校合作筹办的地方戏曲文化推广基地。同年6月,中心正式挂牌并举办了湖北地方戏曲讲演活动,湖北最知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与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在高校传播戏曲,难道是要培养一批艺术家?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认为,培养一两个明星的意义远远比不上培养一批有水平有格调的观众,有了一批成熟的、有鉴别能力的观众,才能推出艺术大师。因此,湖北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成立后,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完善全校的戏曲选修课、欣赏课,组织戏曲比赛和戏曲演出;邀请戏剧团或知名表演家到高校演出;培育更多的学生戏曲社团;成立湖北地方戏曲动画研发室,创新戏曲传播形式。“先引大学生来看热闹,才能再教大学生看门道。”周丽玲认为,目前做的工作还处在“补课”阶段。
    湖北的地方戏曲传承还在“补课”,全国的情况又怎么样?2006年,教育部曾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将开设“戏曲鉴赏”作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但目前,除专门的艺术院校外,很多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院系基本没有开设戏曲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更谈不上地方戏曲艺术的鉴赏和传播。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在该校内部一个座谈会上就大声呼吁:“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大学生相对来讲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目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一个趋势。”她说,高校要重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表明,许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不单看成绩,而是看全面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水平,还看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素质等。艺术教育和高校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戏曲教育既是社会历史教育,也是道德情感教育。比如学生在排练戏曲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且学会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不仅对学生就业有好处,对以后的工作也非常重要。“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文化普及与文化育人,其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逐步推进国民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进而增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湖北大学教务处处长邵士权认为,专业教育是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的,但属于民族文化遗产范畴的戏曲传承与身体素质锻炼一样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所以应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戏曲扎根高校还需迈三道坎
    传统戏曲复兴应是文化事业,不能仅仅是高校的事情,社会各界都应大力支持。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还应推动艺术教育改革。
    目前,湖北大学在地方戏曲进高校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政协曾到该校进行专题调研。但戏曲真正扎根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表示,白先勇的《牡丹亭》能运作成功,其个人能力和声望对剧目的制作和推广影响甚大,这也使得其他戏曲想要复制《牡丹亭》的模式,第一道坎就难以迈过——公益推广需要资金,热爱戏曲的人很少有条件。
    “说实话,举办此次大学生戏曲大赛没有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湖北大学和省内院团的支持,肯定办不成,领导的支持是巨大的鼓舞。当然,我确实也用了一点自己的个人资源。”从事艺术教育多年的周丽玲认识很多知名的戏曲艺术家,邀请艺术家担任比赛评委、到高校开展讲演,很多情况下都是免费的“义务劳动”。
    “传统戏曲复兴应是文化事业,不能仅仅是高校的事情,社会各界都应大力支持。”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严家宽教授表示。更好的办法是国家、企业通过基金会对文化事业进行积累性的资助。
    第一届湖北高校戏曲大赛结束后,很多高校的老师打来电话询问第二届大赛何时举办,表达了希望该大赛继续举办下去的强烈愿望。但到目前,周丽玲心里也没底。
    面临的第二道坎则是表现形式的创新,重新唤起人们的注意力。调查中,不少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将传统戏曲做成动漫”,“流行歌曲里的戏曲元素让人容易接受”,更有65。5%的学生希望传统戏曲“剧情更加多样化,反映现代生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峰指出,中国戏曲的多数剧种是在农耕时代产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农耕生活的基础上提炼的,并反映其时的生活和审美趣味。但20世纪后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原有的表演程式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塑造当代人物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创造能够反映新的生活内容的表演程式,是戏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和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艺术实践的问题。”这方面,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最好的例子,相比原著,虽有删减调整但仍然是“浅深、浓淡、雅俗”独得三昧,舞台表演全盘继承昆曲的表演精粹。
    前些年,周丽玲曾专门搜集、整理及研究湖北巴楚民间戏曲及民歌,依据湖北土家族民歌创作新穿号子《一棵参天树》、《橘颂新唱》、《以人为本笑哈哈》,其中《以人为本笑哈哈》参加2007年央视“小崔说事——春节大联欢”,受到好评。
    要突破第二道坎,实际上还要突破第三道坎——专业师资。“此前教育部推广京剧进中小学,就因为师资缺乏最终效果不佳,目前戏曲进高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周丽玲表示。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调查,仅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师的缺编就高达40%-50%,短期内难以解决。高校也因师资缺乏,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
    专家表示,戏曲走进高校,不仅为了传承经典文化,还应促进和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改革。
    “很多学生报考艺术院校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到头来很多没干本行。”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教授左渠伟表示,戏曲学院作曲系每届10至15名学生中,毕业后仍从事戏曲作曲的大概也就一到两人,剩下的基本改行。“内因在于创作难,外因则与戏曲专业院校的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心态有关。”左渠伟说。
    最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指出,眼下很多加入艺考大军的学生,占较大比重的一部分是出于功利考虑,文化课学不好,便转投艺考。“事实上,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素养,不正确对待艺术学习的规律,是不可能成功的。”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李未明说。
    李未明委员还担心,国内一些大城市,一堂钢琴课、声乐课收费动辄上千元,给很多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艺术教育越来越不正常,逐渐脱离其本位,越来越贵族化。艺考热催生了艺术教育的腐败之风,一些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欺诈性、暴利性的收费坑害了很多家庭,但家长们仍盲目地跟风。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让青年学生理性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
    原标题:戏曲进高校能否站稳脚跟 专家:还需迈三道坎
    相关链接
    《 《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艺术高考 美术高考 音乐高考 体育高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招生简章 招生计划 高考网址 高考状元 高考网址 高考食谱

    2013年全国各高校艺考报名时间汇总
    2013年全国各高校艺考招生简章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