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3中考历史备考:材料题训练 | |||||
内容 |
18、(2000年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大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请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宋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材料二 元昊称帝后,宋复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三 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侯,还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用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 ——以上均摘自《简明宋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20、唐宋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方式有何不同?其影响又有何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化。 不同方式:唐朝:①挫败少数民族贵族进攻。如打败东突厥。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等。④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金城公主入藏。(4分)宋朝:①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②以议和送“岁币”苟安。③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灭。(2分) 相同影响:中原先进文化传入边地,促进了边地各族的发展,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2分) 说明:不论是在统一政权下,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民族融合和各族间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2分)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思考题:结合史实说明:宋代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晌。 原因:(1)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 (2)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 (3)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