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3中考语文备考:《社戏》同步试题3 | ||||||||||||||
内容 |
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预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预习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法设计: 指导诵读,启发学生品味研讨,模仿写作。 预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 二、基础知识: 1、了解背景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回顾作者 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4、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自失: 皎洁: 归省: 三、整体感知: 二读课文,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思考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作者以《社戏》为题目,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体实在,点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时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戏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 D、许多读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戏”,以此为题,具有吸引力。 五、延伸拓展: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社 戏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3、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自失: 皎洁: 归省: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 2、课文以“社戏”为线索,以“看戏”为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开头要写在平桥村的生活?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出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 B、揭示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 C、写出“我”和小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D、渲染气氛,介绍故事的特定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创造条件。 3、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用概括的语言填写): ⑴ ⑵ ⑶ 4、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 层 次 起 止 段 地 点 事 件 1 2 3 4 5、“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在 的帮助下, 首先解决了 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⑴ ; ⑵ ;⑶ ; 并说了“ ”的话,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实现了“我”去看戏的愿望。 6、下面是对写这个波折的目的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加小说的生动性,使情节曲折,更吸引人。 B、表现外祖母对“我”的宠爱,刻画了外祖母慈祥的形象。 C、表现平桥村少年朴实好客的特点。 D、表现平桥村少年聪明能干的特点。 7、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动词,然后分析一下这些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后几步,即又( )前出了桥。 答: 8、课文写少年们夜行船有下面两句: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②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想一想:第①句话写船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像兽脊踊跃,向船尾跑去?第②句写行船的夜景,为什么用了一个童话色彩的比喻?为什么写老渔父的喝采? 答: 9、“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六一公公是在责怪孩子们偷他的豆吗? 答: 10、下面对结尾所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11、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⑴顺序是: 1 234567 ⑵详写的是: ⑶略写的是: 12、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⑴是待客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答:( )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的程度 ⑵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答:( ) A、竟然 B、抄近 C、一直 D、拐弯 ⑶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答:( )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组织的证件 D、关联、牵涉 ⑷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答:( ) A、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13、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2、D 3、⑴“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⑵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 ⑶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乐趣。 4、5—9 平桥村 看社戏前的波折 10—13 去赵庄途中 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14—21 赵庄 看社戏 22—23 归途中 归途中偷吃罗汉豆 5、双喜 航船 船又大 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写包票 6、B 7、点 磕 退 上 表现出少年朋友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8、第①句写岸上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向船尾跑去,这是“我”坐在船上产生的错觉,觉得船是静的,山是动的,正如坐车往窗外看,觉得窗外的景物往后移动一样,这样通过感觉来反衬,更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船行的迅速以及急切想看戏的心情。第②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采,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9、只是责怪孩子们踏坏了豆,不珍惜劳动果实。 10、A 11、⑴G F C B A D E ⑵A、B、C、D ⑶E、F、G 12、⑴A ⑵C ⑶D ⑷A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