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南昌中考语文试卷(2004) | ||||||||||||||
内容 |
说明:1.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并在卷首右方框内填写自己的座位号。 2.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 卷面书写(4分) 全卷书写规范、美观得4分;书写整洁、清楚得2—3分;书写尚整洁得1分;乱涂乱画的、用涂改液的,不给卷面分。 二、 文言文(第1~14题,共26分) (一) 默写(第1-9题,每空1分,共13分) 1.子曰:“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下飞夭镜,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当你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你可以用古诗词中的两句来勉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耻下问(1分) 2.海内存知已(1分) 3.江人大荒流云生结海楼(2分;每空1分) 4.天山共色(1分) 5.恨别鸟惊心(1分) 6.会挽雕弓如满月(1分) 7.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2分;每空1分)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每空1分) 9.略(所写古诗词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2分;每空1分) (二)阅读《上枢密韩太尉》(片断),完成第10一14题。(13分) ①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于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共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共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也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共文,而不自知也。 ②橄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郊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万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现,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会、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仰观夭子宫胡之壮与仓京府库城池苑面之富且大也面后知天下之巨丽 10.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一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腼后知天下之巨丽(2分;每断对一处给1分)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惫思。{3分} (1)致:(2)称:(3)恃: 11.(1)获得 (2)相当(配合)(3)依靠(3分;每小题1分) 12.句子翻译。(4分) (1)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12.(1)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2分) (2)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2)然后才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2分) 13.联系本文及所学过的课文,写出与文中“燕、赵问豪俊”相关的句子。(2分) (!) (2) 13.(1)慨然想见古之豪杰(2)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分) 14.作者用孟子和司马迁的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 (2分) 14.文者气之所形(或: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2分) 三、 现代文阅读(一),完成第15~20题。(15分) 心中的芦苇 张弛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柬;在纤桥旁_____A______(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止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笨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B(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⑦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垂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有删改) 【注:①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赢政未遂被杀。②孱(chán)弱:瘦弱,软弱。】 15.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1)瘠土( ) (2)涟漪( ) 15.(1)jí (2)yi(2分;每小题1分) 16.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2分) A处:___________________B处:__________________ 。 16。A处:摇曳 B处:弥散(2分;每空1分) 17.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2分;每句1分) 18.揣摩下面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4分) (1)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2分;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等切合题意的要点,且语言组织通顺的可酌情给分)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2分;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这一句回答也给分) 19.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2分) 19.“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认识、理解等)。(2分) 20·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 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3分;能联系选文回答,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四、阅读现代文(二),完成第21—23题。(15分) 生物入侵者 梅涛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t·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问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1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竞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⑤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l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 “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 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l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 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 之“虫”…… ⑥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 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 们仍将束手无策。 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有删改) 2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归咎: (2)束手无策: 21.(1)归罪 (2)比喻没有办法。(2分;每小题1分) 2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品读后,请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何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2分)文中通过介绍“生物入侵”的现象,告诉人们“生物入侵”的不良后果。请写出这些不良后果。(2分)再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2分)最后。请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答题要点:(1)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分;答到大意即可)(2)造成经济损失威胁生物物种(2分)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2分) (4)说明语言特点:①生动形象 ②准确; 举例略。 (3分;“特点”:2分,“举例”:1分)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联系上文,并就生物物种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1):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界的平衡终究会实现。 材料(2):2003年,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紫茎泽兰、豚草等在辽宁、云南等地蔓延,累计造成1.5亿亩森林受害。这些地方正在全面围剿外来入侵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能联系材料和选文,谈出自己对外来生物物种迁移的认识,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4分;“联系”:2分,“认识”:2分) 五、写作(一)(共10分) 24.仔细观察漫画,自拟题目,然后写一个片断,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不少于200字。(10分)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一)(共10分) 24.评分标准: ①一类卷(8—10分):能选用题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条理清楚,语言准确,书写整洁。 ②二类卷(5—7分):能选用题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条理较清楚,语言较准确,书写较整洁。 ③三类卷(4分以下):内容散乱,语句不通,卷面混乱。 六、写作(二)(共50分) 25.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 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_______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50分) ____________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 六、写作(二)(共50分) 25.评分等级: ?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