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英国新闻:文化鸿沟:我该怎么称呼你?
内容
    BBC 英伦网 鸿冈
    《文化鸿沟》
    
    你愿意大夫怎样称呼你?
    你跟长辈见面或通信,是直呼其名,还是缀上叔叔、阿姨之类的敬称?
    老板请你述职,或者医生跟你谈话,你是希望他客气地称你某某先生、小姐,还是亲切地直呼你的名字?
    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在我刚刚收到的邮件里展现出来。
    一位老友现已成年的儿子从北京连发两个邮件,唯一差别是前一封称我?鸿纲叔叔?,紧跟着的后一封标题是?更正?,抬头改作?鸿冈叔叔?。
    另一封邮件是比这个年轻人小几岁的侄子从美国给我发来的,抬头却只见一个字:?Paul?,连?Hi?也没?嗨?我一声。我估计他要是万一按下?发送?键后突然发现自己把我名字错拼成了Pual,也不会想到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斗胆效仿
    这两种称呼我早已习惯,也谈不上哪个更顺心,想一想只觉得如果哪天收的信里称谓变得千篇一律,也怪可惜的。
    但这不是我一向的态度。
    小时候在中国,中文称呼长辈都要缀上叔叔、阿姨,或者师傅、老师,我讲英语时也一样,若是给海外的姨舅写信,也都写给Aunt某某,Uncle某某,这才显得恭敬有礼,符合体统。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我却发现人间不全如此。有几个美国来的小朋友除了亲生父母之外,对别的成年人,特别是外国人都一概直呼名字。
    我见父母遭此非礼没有表露反感,自己遇到这些朋友的父母便也斗胆效仿,结果发现这些长辈也全然不介意,这种称呼很快就形成了自然。
    新鲜事物
    
    银行加强人情味,难道真能帮助减少抢劫案件?
    再往后认识的几个美国青少年对自己的继父或继母,乃至亲生父母也居然能直呼其名。这当然更离谱,但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很是提倡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我也曾短期试行,但觉得实在拗口,便没能坚持。
    后来逐渐确定下来的做法是,除了亲属,外国人只要在友人行列,讲英语时便可以不分年岁,直接叫名字。但讲中文时我们却同意还是要遵守中国习惯。
    那么对父母圈子中讲英语的中国朋友怎么办?大家一起相处,总该平等对待吧?有些朋友的父母一方是美国人,一方是中国人,难道还要区别对待?那些把英语作为母语的海外华人呢?
    办法是有的。那就是模仿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口音,称呼中国朋友的时候把名字的发音调整一下,?洋化处理?。
    这样的名字听着可能滑稽,但让人知道你是在用不同文化的礼节沟通,讲中文属于失礼的称呼这样一来便露出亲切感来了。
    演变
    我说的这些自然都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用语。那个年代到了正规的环境还是躲不过使用先生、女士,Mr 和Mrs,比如去大使馆延护照之类的时候。
    如今许多正规场合下人们也都开始不称先生女士,而直呼人名。
    你可能觉得这是社会更公平的展现,说明大家都更亲近了,但我怀疑直接称呼名字的亲昵现已遭到腐蚀和侵袭。
    譬如去医院动手术,大夫护士直接叫你名字,而不称你先生女士,尽管表面上亲切,但是同时又剥夺了一些尊严。
    这时候我还是留恋人们之间有点距离,保持敬而远之关系的年代。
    最让我反感的倒是那些银行或者航空公司的推销信件居然也直称我?Paul?:这连冒昧都够不上,因为如此称呼我的根本不是人,而只是电脑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跟我打招呼。
    威慑
    两三年前一条有趣的消息说,客气友善的正规称呼能够帮助减少银行抢劫案。
    当时,美国西雅图(Seattle)的一些银行联手,决定对进门顾客笑脸相迎并握手,与他们保持眼睛接触,而且用姓氏称呼顾客为某某先生某某女士。
    这听着也许像是公关手腕,但起到了威慑作用。
    联邦调查局(FBI)说,实施之后抢劫银行案例大幅度下跌,跌到20年来的最低点。
    有分析认为,原因不是因为犯罪分子被银行的友情所感化,而是因为还没能走到柜台就先步步受到招呼注视,实在让人不自在,也让那些本想行盗的人担心事后被认出来。
    也许你觉得这实在牵强,认为还是亲切点更舒服?
    (鸿冈 2010年7月15日)
    读者反馈
    希拉克以?你?称呼 Tony Blair,以?您?称呼 Madame 希拉克.
    未署名读者
    直呼其名最好,也是最公正、最公平的。
    未署名读者
    我家也许比较好玩吧,互相叫外号,叫父母,也是叫他们的外号。
    文章让我想起一个法国段子:
    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后,他的一位老友问:?咱们可以以你相称吗??据说密特朗的回答是:?那就随您的便了?。
    据说希拉克喜欢以?你?称呼,大概希拉克的汉学根底对此也有帮助?古书上不是说么,?苟富贵,莫相忘?。
    英语的Thou已经在实际应用中消失了,只剩下You。汉语的?您?,大概只有书面语和北京一带的人喜欢用。当年第一次去北京,屡屡被?您?,还真受宠若惊。
    至于名字,小时候总被教导,称呼别人光秃秃地喊名字有失教养。所以这个习惯是改不掉了。鸿冈兄,大概您也会同意我的话?
    Chris DUNN,
    文章倒是提醒到我,我现在不好意思和老爸老妈用?您?来称呼了。
    jian wang,
    过去是‘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现在该是‘礼多很奇怪,油多坏了菜’。拿不准的时候,选择‘传统老套’还是比‘粗俗无礼’更容易让人接受吧?
    未署名读者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4: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