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集锦6篇)
内容
    出国留学网专题“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以下为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文档的处理很多时候费时费力,我们往往会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范文。好的范文更能激发写作激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桐庐悠然领略鸢飞戾天经纶亟思遁世缥碧轩邈泠泠窥谷忘反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步骤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
    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3、学习第二段:
    ⑴翻译本段;
    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4、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5、作业:
    ⑴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认真体味文章的字词句。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法、自读法。
    一、导入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骄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骄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库,吴兴故都(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第一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⑤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省略了主语。
    2、第二段: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3、第三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选:轩,高;逸,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相向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音。⑥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画、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⑾犹:好像,如同。⑿交映:互相掩映。⒀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学生对照文中注释试着翻译全文,有疑难举手示意,教师巡视释疑
    五、研讨课文:
    1、本文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概括出来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同学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⑴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追,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⑵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持持作响;好乌相鸣,樱樱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持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六、小结
    本文虽是骄体文,但却写得清新秀丽,淡雅自然,仅一百四十余字,却描绘出了一幅祖国南方秀丽的山水图,既写了山川的秀丽,又写了山水的奇异,既写了静中之景,又写了动中之情,全幅画面洋溢着诗情,读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七、作业:背诵、默写全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⑵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2、情感态度方面: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策略与方法:朗读、背诵;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这首小诗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
    (明确:这是描写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诗,寥寥几笔,借黄昏安宁静谧景色,展现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与隐逸的情趣。清人沈德潜称赞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这首诗有画一样的意境美而且构思巧,想象奇特,语言清新易懂。)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赏读课文
    1、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和《词语手册》,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四人小组讨论,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组长记录疑难,交给老师;教师把疑难放在全班讨论
    涉及重点词句,板书
    字词:任意东西、许、独绝、甚、若奔、皆、上、指、千百成峰、千转不穷、无绝、忘反、犹、见(xiàn)日
    句子:(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3、三读: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异水奇山
    4、四读: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提示:
    ⑴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⑵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⑶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声奇(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5、五读:悉心体味,明辨课文的主旨──志趣美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如:
    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书: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机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6、六读:体会语言特色----语言美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骈散结合整齐简练等特点)
    机动:补充骈文知识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教师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7、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吴均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声奇(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清高隐逸(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诗意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请学生说描写,赞美山水的文句。(配乐《高山流水》)
    二、动心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结合注解自由大声朗读,自疏文意。
    解答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方面的疑问。
    1、设问:①文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②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山水的特点?③文中哪些地方写山,哪些地方写水?
    2、请一位学生朗读。
    学生评议,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朗读方法。
    三、动情朗读再现佳境
    请学生用下列句式说话:
    读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
    读____我仿佛听到了______
    四、合作探究揣摩文法
    老师提供探究角度:结构,修辞,句式,动静结合……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本文的文法美点:
    脉络清晰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详略适宜之美
    视听相映之美
    音韵和谐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修辞选用之美
    ……
    五、寻点朗读尽传文情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读读,说说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设想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运用课件,激趣导入,张显文章意境,体悟文章美感。品读文本,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赏美景,营造氛围,引入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富春江风光。
    2、插入解说: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他们留下了许多吟咏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让我们一起来细心体味,尽情欣赏。
    二、由学生讲述作者的简历,教师作评价补充
    展示课件: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文体,称“吴均体”。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作品后来失传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展开课件,提示重要词语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并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可适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理解文中加粗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
    猿则百叫无绝(停、断)绝
    2、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准备质疑。
    3、让学生自主提出翻译难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求助于老师。
    播放课件:(学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难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理清课文的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征?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全文都是围绕着“异”和“奇”这两个字来写的,总领全文的作用。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富春江山水的“异”和“奇”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引导边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从急湍猛浪水之急天下
    流
    飘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荡独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绝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六、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摘抄文中景物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背诵
    二、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师评点,并提出问题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过同桌互动,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品味。)
    四、再读课文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展开课件进行总结)
    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让学生划出作者感怀的句子,细细体会。
    展开课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以骈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富有韵律美。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多媒体显示写景佳句:
    风烟俱净,天上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要求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六、探究拓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七、课外延伸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进一步了解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
    山中杂诗从军行梅花落
    山际见来烟,男儿亦可怜,终冬十二月,
    竹中窥落日。立功在北边。寒风西北吹。
    鸟向檐上飞,阵头横却月,独有梅花落,
    云从窗里出。马腹带连钱。飘荡不依枝。
    怀戈发陇坻,流连逐霜彩,
    乘冻至辽川。散漫下冰澌。
    微诚君不爱,何当与春日,
    终自直如弦。共映芙蓉池。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会使人流连忘返;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语言,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并写出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通过理解和分析、熟悉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2、能力目标: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骄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骄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交。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库,吴兴故都(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教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
    ⑴风烟:指烟雾。
    ⑵共色:同样的颜色。
    ⑶俱:都。
    ⑷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⑸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段。
    四、教学第二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⑴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⑵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an。
    ⑶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段。
    五、教学第三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⑴实写语句部分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泠,音。
    ⑤相鸣:相向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音。
    ⑵虚写语句讲解:
    ①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②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③经伦:筹画、治理。
    ④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⑤犹:好像,如同。
    ⑥交映:互相掩映。
    ⑦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段。
    六、分析本文的写作顺序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水“异”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绘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七、朗读全文并指导背诵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1、总写山水给人的总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的特点:清澈,湍急。
    3、山的特点:视觉──山之高奇;听觉──泉鸟猿蝉之声;虚写感慨,烘托山水的诱人。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5: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