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1500字精选 |
内容 |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也是一门课程,教案的选择要适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去写适合自己的教案?也许"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1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4.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比例的应用) (一)教学例1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 2、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独立解答。(归一法、倍比法) 3、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①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②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③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相等吗? (3)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列出等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 x=14052 x=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4)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 (2)用边长是15厘米的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只需要多少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4、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的 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做练习八的第5题: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二、课堂练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来解应用题,今天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意义和判断来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做练习八的第6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要晒17550吨盐,需要多少吨海水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教师板书出来。 教师小结:像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没有变。晒出的盐和海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2.做练习八的第7、8题。 集体订正后,指名讲一讲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八的第9题。 做题前,提示学生选用哪三个数据都可以,但所叙述的事情要符合实际情况。订正时,如果学生在编题中的语言不规范,要注意纠正。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纳概括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重点与难点: 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并且说一说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 一、引发阶段 1、情境诱发 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扩张等费用,还净多10万元。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分钱的事。(课件)(陈叔叔和王叔叔,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的净利润是10万元。他们两人各应分得多少钱?) 2.猜猜看,他们是怎么分这10万元钱的?如果我再给你这条信息---(陈叔叔和王叔叔两人投资额的比是2:3,构成例1)你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吗? 3.陈叔叔和王叔叔各分得多少万元?你会算吗 二、探究阶段 1、自主探索 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 2、集体交流。 哪个小组先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要听仔细了哦!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补充交流,听清楚他们的方法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其他同学有意见或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向发言人提问。 答案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 3、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和前面的知识联系最密切,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4、分析归纳 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总数,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 你们在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按比例分配。 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 5、你见到过、听说过现实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吗? 我省中考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 证券市场中股票发行是按比例分配的。 美国总统大选各州选票是按比例分配的。 在建筑业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按比例分配。 三、实践应用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其实在你身上也藏着按比例分配的学问呢! 出示:身体中的按比例分配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看到这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高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我的头部高度约是多少) 四、情境延续 1.再看例1 文具厂在张叔叔和王叔叔的经营下,越来越红火。第二年,李叔叔也投资加入。他加入一年后,纯利润可能会达到多少万元?这时,他们三人各得多少万元?出示(这一年,张、王、李三人的投资分别是4万元,5万元,3万元) 2.尝试解答,同桌互相讨论。 3.展示交流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 4.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告诉我们总数,都是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都可以看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比。 五、发展应用: 1、有些同学不但数学学得好,还十分爱看书。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书、故事书和优秀作文选。假如你是校长,会把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 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 反馈交流。 有用1:1:1来解的吗?哪种解法最简单? 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5,两数之比为2:3。求甲数与乙数。 3、六年级有92名学生参加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第一组与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一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4。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六、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2.在这节课中,你的同桌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4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2、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生1:先算出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14025。 生2:先算出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式是:140(52)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的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比例解,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思考,题中有用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因为速度一定,所以路和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依据:速度一定) 注意:①灵活选择解法。 ②比例解时要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解完后注意检验。 3、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4、教学例2:跟例1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5、比较例1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如果把例2改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⑴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用比例知识解答) ⑵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2、对比练习: ①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张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②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面积是9平方米的方砖,需要96块。如果必用面积是4平方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例1例2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140:2=x:54x=705 2x=1405x=7054 x=350x=87.5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答:每小时需行驶87.5千米 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P23-24例1-例2 教学要求: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学生先要正确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04080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5)学生阅读你知道吗,选择两个比例尺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58000=40000(厘米)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40000厘米=400米5:X=1:8000 X=40000 40000厘米=400米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 “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学生讨论交流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 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 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频道小编推荐: |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NextPage]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