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2000字(系列5篇)
内容
    教师是最无私的人。为了进行良好的教学,教案是必不可缺的,教案能帮助老师拓展思路,如何撰写一份系统化的教案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课件演示三国人物图片,在豪放、雄浑的歌曲声中把学生带入历史的画卷,让学生一下子就被古代文学的韵味所吸引。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们都知道关于《三国演义》的哪些知识,能谈一谈吗?
    2、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
    3、老师补充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作品。小说讲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争夺天下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船借箭》就是节选自《三国演义》。(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式来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
    2、思考自学提纲,到课文中找答案:
    ⑴课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⑵周瑜要请诸葛亮做什么?他有什么目的?
    ⑶诸葛亮答应没有?他为什么要答应?
    ⑷诸葛亮请谁来帮忙?怎样帮?
    ⑸箭有没有如期造成?诸葛亮采用了什么办法造的箭?
    3、请同学按照提纲的提示,来复述课文。
    四、请各个小组联系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请每一个小组汇报朗读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的?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入
    1、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按课文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的顺序,再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2\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用了哪一个词来概括了(板书:神机妙算)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二、精读分析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读后在旁边写上批注。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收获:
    ⑴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⑵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⑶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如:
    知天文: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懂地理: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巧安排: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识人心: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肯定。
    三、总结拓展
    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请大家课外阅读《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第46回
    板书设计
    曹操周瑜交诸葛亮
    一定不敢(妒忌)造神机妙算
    知天文懂地理
    巧安排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神机妙算、虚实”;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清事情前因后果,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3、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品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学提纲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理解“才干、推却、妒忌、推却、神机妙算、虚实、迟延。”
    2、默读课文,按“起因→准备→《借箭》→结果”把文章分为四段,概括段意。
    二、深学提纲
    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勾画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成功的重点句子,批注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2、评价人物:
    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鲁肃是一个()的人。
    曹操是一个()的人。
    三、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用“神机妙算”造句。
    2、把《完璧归赵》缩写成150字左右的短文。
    四、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211页《火烧赤壁》:
    1、按事情发展先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归纳主要内容。
    2、烧赤壁的步骤是:
    ⑴_____
    ⑵_____
    ⑶_____
    ⑷_____
    ⑸_____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二、抓住全文中心词“神机妙算”质疑
    探究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
    1、质疑问难,筛选定标: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的?
    2、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交给学生“前后联系,体会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
    ⑴找神算天文句子: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四更时候……
    ⑵去掉第一天,第二天的描写,与课文对照,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⑶总结方法:找句子,前后联系体会“神”。
    3、循法自学“神算人心”,精读精讲“笑”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②“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改,我的看不清虚实……”
    ⑵探“笑”的含义:
    ①笑曹操(嘲笑)→生性多疑,上当。
    ②笑自己(自信、高兴、胜利)→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陷害失算。
    笑鲁肃(幽默、友善)→忠厚老实
    ⑶补写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循法自学神算地利,精讲两面受箭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③曹操知道上了当,……顺风顺水……
    ⑵学生谈感悟后,老师精讲“两面受箭”的妙处。
    ①两面受箭,借箭十万支,保持平衡。
    ②顺风顺水,省去掉头时间。
    5、再读借箭过程,列出借箭步骤,体会诸葛亮安排借箭过程的巧妙。
    ⑴第三天四更连船,驶向北岸。
    ⑵擂鼓呐喊,两面受箭。
    ⑶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三、回读全文,评价文中三个人物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智慧超群)
    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人物的不同语气,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读文、自悟与交流相结合。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显示有关重点句子的课件、《草船借箭》的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基本训练
    1、录像引出中心句:
    观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谈谈从录像中感受到了什么?汇报引出中心句。(出示课件)相机指导朗读。
    2、探究问题:
    既然说诸葛亮神机妙算,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然后小组或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解决问题:
    ⑴知天象:
    ①一起来读读这段句子,谈理解。
    ②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来取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找一找(出示幻灯片)
    ③读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④指名读这段话,交流感受。
    ⑤删改句子,讨论可不可以,使学生体会只要这样写才会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诸葛亮是一个对天象很了解的人,感受他的神机妙算。
    ⑥齐读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⑵识人心:
    ①根据汇报出示幻灯片(诸葛亮笑着说……不让他们近前)。
    ②齐读这两段,指导读出笑的句子。
    ③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到底在笑谁。
    指导学生体会出诸葛亮在笑曹操──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笑自己──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安慰的笑,宽厚的笑;笑周瑜──会心的笑,自豪的笑,并指导用不同的语气读。
    ④小结:
    诸葛亮对所有的人了如指掌,使得他草船借箭成功,真是神机妙算,齐读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⑶晓地理:
    出示课件,体会曹操知道上当了,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感受到诸葛亮对地理位置也是了如指掌,更加体现出他的神机妙算。
    4、分角色读文:
    角色朗读课文6~9自然段,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三、拓展升华
    这篇文章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太多了,又太精彩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地说一句:“诸葛亮这是神机妙算!”当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然后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告诉他。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下课后请同学们看《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第四十六回上。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4
    设计理念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指导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课文影像片段主题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题。
    ⑴“箭”什么样子的?与“剑”有什么不同?各自怎样使用?
    ⑵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⑶通过预习,你对《草船借箭》的背景有哪些了解?
    2、审题、质疑。读读课题,围绕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梳理问题,区别对待:
    浅显的,通过调查预习的方式解决。
    有研究价值的,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思考,在学习研究中解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试读课文,相机正词正句,引导理解词语:
    妒忌都督擂鼓呐喊丞相虚实、迟延四更弓弩手神机妙算。
    2、交流讨论(人物和事件):
    ⑴课文中介绍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⑵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联系?(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板书。
    周瑜和诸葛亮理解“妒忌”,说说“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周瑜和鲁肃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鲁肃和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
    3、简要说说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段落:
    借箭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
    三、精读“借箭原因”,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周瑜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同桌分角色读,分别说说两人的话里包含的意思。
    引导: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你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能否体会到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2、分角色逐句朗读,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步步紧逼。
    “用箭最好”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3、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板书:
    瑜妒忌亮
    2、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PP板:神机妙算说说“神机妙算“的意思。
    3、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课件展示研究的问题,提示研究策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方法提示: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
    ⑴诸葛亮怎样做(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说)。
    ⑵诸葛亮预见了什么,预见的准不准。
    ⑶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⑷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⑸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知天文:
    ①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A、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这句太罗嗦,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B、雾大,诸葛亮的暗自高兴:
    板书:
    大雾漫天
    假如你是诸葛亮,看到这样大的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暗自高兴,得意的语气。
    D、联系这两组句子的方式:
    “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找下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这场大雾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找上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②完整地朗读这前后联系的两句话。
    ③评议、小结:
    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知天文。)
    知人心:
    ①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
    A、诸葛亮的自信:
    板书:
    一定不敢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葛亮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让我们听课的老师评价一下,看你说得对不对?
    “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如果有困难,可以引导: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同学们可以在看录象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一个细节,想一想原因。)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肯定语气。
    B、曹操的谨慎、多疑:
    曹操的言语和行动说明了什么?
    C、放箭的多: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D、联系三组句子的方式:
    诸葛亮对曹操的判断准确吗?从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②完整朗读这三组句子。
    ③评议、小结:
    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识人心。)
    懂地利:
    ①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掉转船头,仍旧逼近”,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板书:
    顺风顺水
    ②评议、小结:
    通过有联系的这几句话,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板书:懂地利)
    ③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⑹借箭经过”的录象,再次感受“神机妙算”:
    提示:录象中扮演诸葛亮的是著名演员唐国强,为了在课外演好这个课本剧,同学们认真观察体会唐国强的动作、神态,语言,看谁能当好课本剧的一号主角。
    ⑺小结过渡:
    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⑴识鲁肃算准忠厚老实,能够帮忙,不会告诉周瑜。
    ⑵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2、质疑、过渡:
    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1、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2、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
    课件演示,学生朗读。
    3、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刚才的研究学习,练说或练写。
    五、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2、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三气周瑜诸葛亮吊丧。
    把本课的内容编写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曹
    一定不敢识人心
    还顺风顺水借懂地利东
    大雾漫天
    瑜交亮
    (妒忌)造(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篇5
    当学生们纷纷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赞叹不已时,一生忽然起立发问:“老师,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同学们轰然大笑,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了什么,涨红脸补充:“就是在箭头上点火。这样不仅可以在大雾中看清对方虚实,而且还会误打误撞,瓦解诸葛亮的计策。”
    大伙儿都愣住了。他确实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诸葛亮当时是否想到了这一点,《三国演义》里没说,后人也无从推测。教室里静了一会儿后,一下子沸腾起来,纷纷赞同这名学生的意见。课堂思路顿时被打乱了,此刻他们更关心的是诸葛亮是否预测到曹操不会使用带火的弓箭以及曹操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草船借箭是否还有那么一点运气的成分在。看来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在他们心中势必要大打折扣了。那么该从什么地方进行引导呢?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林宇康的手高高举了起来,在我们班中,他的见识是相当广泛的。我心头一喜,马上示意他解答。
    “老师,据我所知,弓箭上带火需要用上火药包,当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曹操突然听到敌人来攻,根本来不及做这样的准备。而且,带火的箭要在宋朝才广泛使用。三国期间,这种设施并不齐全。”
    这名男生的发言再次震撼了全班,包括我。他所说的信息我甚至闻所未闻,根本也做不出什么评价。幸而此时铃声响起,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这样吧,我们今晚的作业就是去查证资料。关于带火的箭的使用以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好好去寻找和研读,下节课,咱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堂课几乎是在期待中进行的,孩子们有的非常兴奋,显然收获丰富;有的愁眉苦脸,看来要么查不到资料,要么即使有了资料也没有结果。我微微一笑,在经过了一夜的准备后,我也是有备而来的。
    “老师,我觉得林宇康的解答很有道理,箭上带火是很麻烦的事。当时形势紧急,曹操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做好防范工作,使用弓箭抵挡敌人的进一步攻击。”
    “看来你也是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才肯定了林宇康的意见。好,让我们找出曹操的话来读一读,看看你从曹操的语言中读出了什么。”我胸有成竹地引导着。
    学生读了句子后,马上有了新的看法:“老师,我觉得曹操比较谨慎,在不清楚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出击。”
    “对,曹操缺乏冒险精神,打仗很保守。”马上又有学生做了补充,而且提出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一幕作为证据。
    “你很善于分析,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但能从课文中搜索材料,还要积极从课外进行旁证。那么,与曹操的这一特点相比,诸葛亮呢?”
    “胆色过人!”
    “胆子很大!”
    “胆大包天!”
    ……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能提出证据么?”
    “他敢带着600名士兵就靠近曹营,还命令士兵擂鼓呐喊。鲁肃那么吃惊,他却悠闲地饮酒取乐。”
    不少学生从《三国演义》中的事例来证明。
    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不错。事实上,每一次战事在没有结束之前,一定都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因素,草船借箭中,什么可能性都会发生。就像你们提到的使用带火的箭等等。诸葛亮所预见的不仅仅是成功,也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他有没有被可能会出现的失败因素吓退呢?”
    学生们坚定地摇头。
    “没有!只要有成功的可能,诸葛亮就会胸有成竹地去做,而一旦做了,事情就可能出现转机!于是,草船借箭,诸葛亮成功了。”
    反思:
    1、没有执着于箭是否带火
    当学生提出一个针对性问题时,如果我们将着眼点立足在对历史人物的怀疑上,对一场精心设局的战略的怀疑上,那么,学习《草船借箭》的目标就被转移甚至是否定了。语文的目的在于从一篇篇课文中既欣赏到动人的故事情节,又学习到娴熟的写作技巧。而不是去钻牛角尖。
    2、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上
    显然,只是凭借课内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因此,我果断地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去探索,去追寻。此举反而成功地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到课外阅读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主动地探求过程中得到加强。
    3、丰富人物的个性特点
    按原有的教材,对于《草船借箭》人物的分析只要达到曹操:多疑;诸葛亮:神机妙算就行了。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只是这些特点已经不能满足人物形象了。为此,我引进了课外资料补充了人物的描述,从而更丰满了人物形象。对于诸葛亮,他们也只会更加佩服,因为他不仅具备神机妙算的大智慧,更具备出色的胆略,他,不愧为一个优秀的三国风云人物。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1: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