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小学科学教案1000字合集10篇 |
内容 |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准备教案的重要性。每一份教案都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性。你写过教案吗?急你所急,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小学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小学科学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室外活动: 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三)延伸活动: 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小学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 教学过程: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1.讲述: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 4.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二:认识地震的形成 1.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 a.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b.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3.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看P49的小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 三:发生地震时怎样做 1.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2.如果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3.进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 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小学科学教案【篇5】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小学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小学科学教案【篇7】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教学准备: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 (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 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真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 3.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推力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小学科学教案【篇8】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小学科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小学科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出示卵石实物 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 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 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了解风化作用 (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 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5)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3、形成结论 (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