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原文及赏析 |
内容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小伙伴们就需要多下苦功夫,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原文及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这。 (12)[也]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代词,代“城”。 (23)[故]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险要。 (31)[威]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归顺,服从 (38)[以]凭借。 (39)[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所以。 (41)[有]要么,或者。 (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拓展阅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读后感 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仁政”。指出“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治国之道。“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