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杨修之死
内容
    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8杨修之死
    之一
    "杨修这死"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很有名的片断。对于杨修,简单作一下介绍,他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方四十四岁。其家族为汉名门。杨修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所以在当时颇有名气。《三国志》云"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但是他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处死(杨修墓现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今仅存墓碑,立于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杨修死后约三个月曹操亦亡故。
    一、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掌握如下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1、为下列各字注音。
    庖(  )佯(  )伺(  )谮(  )麾(  )阜(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深思吟味。本文应该取前意。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
    佯:假装。
    谮:诬陷,中伤。
    麾:指挥。
    二、课文内容分析。
    1、了解"杨修之死"发生的背景。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2、 能够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共12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曹操焦虑战事,并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第二部分(4-9段)补叙杨修之死的原因。
    第三部分(10-12段)写曹操强行进兵,兵败而回。
    3、 文章在叙事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运用了顺叙,第二部分运用了补叙。 顺序是叙事的主体部分,补叙为其提供背景或原因。
    4、本文曹操和杨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曹操大名鼎鼎,是全书的主要角色。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权术,又自私自利、诡诈残暴。他随口传令,是其率性的一面;深更半夜,执斧巡视,表现了他不安的心理;借故杀人与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痛哭","佯怒夏侯",又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征。这些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千古第一奸雄"的形象。
    杨修虽然是《三国演义》中的次要人物,但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自恃才敏,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颇有些魏晋人物的风度。他破解曹操心意,戏弄曹操于众人之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干预曹家的事务,扰乱曹操的视听,乃至擅行军令,都表现了他"恃才放旷"的性格,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思考题。
    1、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历史上的杨修与小说中的说法是有出入的,他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2、通过本文,体会《三国演义》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风格?
    《三国演义》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三国演义》在叙事人称上属于史家风格的第三人称,运用多种叙事方式,用历史来诠释现实,更深刻地挖掘了矛盾冲突的原因。《三国演义》善于集中典型事例,加强了情节的内在逻辑性,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是文白夹杂的,前人总结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3、同学们可以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再到将其杀害。(略)
    4、同学们可以查找一些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一下比较。
    5、本文在叙事的方式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对于同学们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启示?
    之二
    (二)《杨修之死》
    1. 字词:
    鸡肋(lèi) 沉吟(yín) 庖(páo)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 酥(sū) 簏(lù)
    伺(sì) 谮(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2. 有关背景与情节: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3. 课文分析:
    (1)通读初知:
    ①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境:战场。
    ②文中的六个小故事: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③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④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⑤线索:杨修“身死因才误”。
    (2)深入剖析:
    ⑴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恃才放旷
    ⑵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⑽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⑾“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整体把握:
    ①人物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是个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的人。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②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2: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