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20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
内容 |
新的课堂即将开始,你的教案准备的怎么样了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一)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一些摹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机智、诚实等美德。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解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地。 (2)空中撒盐差可拟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6)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5)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7)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 (2)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2020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3、学习作者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4、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达对春天赞美之情的特点,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代表作《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检查预习 蓑suō 黄晕yùn 应和hè 抖dǒu擞sǒu 呼朋引伴 笠lì 嘹亮liáo 胳ɡē膊bo 酝yùn酿niànɡ 花枝招展 撑 盼望 润湿 清脆 欣欣然 卖弄 朗润 软绵绵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语言美。 3、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是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急切——盼望着,盼望着。 2、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没有——近。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4、小结: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也产生了同感,同样渴望春天尽早到来。 (二)第二部分(2—7段): 1、终于迎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一开始便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找出这句话。 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哪些一笔带过?哪些详细描写? 明确:总体轮廓:山、水、太阳。 局部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接春天的人们。 3、于这些景物作者并没有一一详细地描绘,而是先粗笔勾勒,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给我们总体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他一共详细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图中主角迎接春天的方式。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小结: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按一定的顺序给我们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在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时虽只有一句话,但他却能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赋予春天生命,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第三部分(8—10段): 最后三段是赞美春天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排比,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告诉人们,春天在发展、在成长。 六、研读赏析 1、齐读第二部分。 2、小组讨论: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了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迎春图: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的语句表现。 4、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七、品味语言 你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可以从语言、写法、画面等角度阐述。) 八、体验与反思 1、《春》是我们所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同学们是否想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九、拓展延伸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古往今来,每当春回大地时,无数文人墨客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能列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总结:先来看看唐代的诗人是怎么写春的:(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再看看宋代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三训相应习题。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方法写一写《冬》。 2020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第一教时 1、布置预习: 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 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朗读: 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 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 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 (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 (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文中的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 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 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