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天干地支 | |||||
内容 |
很多同学对中国文化常识感到头疼,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天干地支,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复习中多注重人文常识的积累!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天干地支 在行测考试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中国的文化常识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都是让人比较头疼的,不知从何下手。常识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就是关于天干地支的,这类题目最常见的就是推算年份,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小编为大家进行指点。 一.天干地支的概念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于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二.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十二地支与时辰 古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依此类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到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个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到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十二个时辰的第三个时辰(3时到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十二个时辰的第四个时辰(5时到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十二个时辰的第五个时辰(7时到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禹。临近中午的时候(9时到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正午,中午(11时到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央,日跌(13时到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时(15时到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到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19时到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静的意思(21时到23时)。 四.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1984年为甲子年,那么下一年,也就是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简单来说就是,后一年就是天干和地支各往后推一个,这样循环一周就是60年,比如1984是甲子年,那六十年之后,2044年又循环到甲子年。 那在考试的时候,如果题目任意问你一个年份是什么年的时候,这个又怎么计算呢?比如2080年按干支纪年法是哪一年,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记住任何一个年份的名字就可以计算出来。一般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记得的,如1894年发生了甲午战争,那我们就知道了1894年是甲午年,以这个为例,我们来算一算2080年。已知1894年是甲午年,首先,两个年份相减:2080-1894=186,然后用186除以10,余数是6,对应甲午年的天干“甲”往后数第六个:“庚”;用186除以12,余数是6,对应甲午年的地支“午”往后数第六个:“子”。所以2080年就是庚子年。 例题 毛泽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干支纪年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答案】B。解析:已知1894年为甲午年,1900年就是6年以后,所以把天干和地支各往后推6年就算出来来,“甲”往后推6个是“庚”,“午”往后推6个是“子”,所以1900年是庚子年。因此本题答案为B。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集锦 在行测考试中,人文知识可以说是常识判断专项中的必考内容,并且考察题量较多,个别年份人文知识的题量甚至可占到近一半,有些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科技知识实际上也经常以人文知识的面孔出现在考题中。为什么出题人对人文知识如此青睐?这其实源自于高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是否为国民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这样说来,人文知识广泛渗透到考试中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人文知识如此广泛,该掌握哪些内容呢?中公教育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历年真题,发现考生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基本上就可以应对一般性题目了。 一、基本文化常识 1.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儒家思想: 孔子:“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以和为贵”;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政治上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 荀子: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4.《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总结了我国古代3000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在史学、文学、哲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作者班固。《汉书》记载西汉230年间的历史。 6.《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7.建安诗歌与建安七子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8.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9.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二、文学作家作品 1.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辛弃疾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2.元宵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节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与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有关。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相传与楚国大臣屈原有关。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挂艾叶、菖蒲,斗百草、驱五毒,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5.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6.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与考试紧密相关的相对重要的知识,考生对以上知识融汇贯通,相信能够应对一般的试题,如果想要取得更理想的成绩,那就需要更全面的复习了。 四、预测题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认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D.古代贵族男子排行:伯(孟)、仲、叔、季 1.【答案】B。解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本题答案为B。 2.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杜牧《琵琶行》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答案】C。解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故本题答案为C。 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表述错误的是: A.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自西汉时开始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B.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与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有关 C.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 D.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 3.【答案】A。解析: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故本题答案为A。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行测答题技巧:整除的应用 行测定义判断:巧用定义名称 行测言语题答题技巧:“大隐隐于形” 行测答题技巧:逻辑判断可能性推理其实没有那么难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