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中元节手抄报内容简单2021
内容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那么你对中元节的了解有多少呢,一起来了解下吧!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手抄报内容简单202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元节手抄报内容简单2021
    中元节的起源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以下3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元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官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分掌上元、中元、下元,中元节是祭地;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中元节起源于北魏,佛门弟子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追荐先贤,佛家弟子目连救母,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之中,由此演变成民间祭祖日,家家祭奠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等活动;
    第三种呢,认为是由我国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之意,此节是伴随先民的农耕文化生活而产生。
    中元节的风俗
    1、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古时,这种礼俗很盛,甚至到今日,也有不少人在中元节这一天去祭祖。
    祭祖时,或将祖先遗象供在祠堂,由家人同去祠堂进行祭祖礼仪。或是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
    因为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有祭祖仪式。
    2、放河灯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夜幕降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河灯一般用废旧的彩纸、烟盒、纸杯制成,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便可随水漂流。
    3、焚纸锭
    烧纸钱,放鞭炮,可以说在中元节这一天是极为常见的了。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这是一种对死者的悼念。但却也是一种极容易引起火灾的行为。所以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焚纸锭。
    旧时的悼念之情我们可以延续,但,在现在的新时代里,我们还是要以文明的方式去祭祖。带上一束鲜花,给逝者留下一缕芳香,也为我们的安全、绿色多了一些保护。
    4、放天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因其被困阳平时,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只有依靠孔会飘浮的纸灯笼,求救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很多地区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
    5、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历史文化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 《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 ""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 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小编精心推荐
    手抄报图片 | 手抄报花边 | 手抄报边框 | 电子手抄报 |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23: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