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洪水来临保命措施 |
内容 |
曾经有过这样的场景: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枝和石块从山谷奔泻而下,不断冲入早已翻腾汹涌的河流中,那轰轰隆隆的声音在拍打着岸边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震撼了观望者的心.洪水真的很可怕,破坏物品,伤及生命,出国留学网生活百科频道小编分享洪水来临保命措施,希望在关键时刻可以用上。 在气象学意义上,24小时降水量超过50毫米就可以称作“暴雨”,在这之上,100-250毫米是“大暴雨”,而超过250毫米则为“特大暴雨”。 暴雨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在不同级别的预警下,我们该注意什么? 蓝色预警——暴雨来临时,最好待在屋里,远离窗户;在室外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 黄色预警——尽量避免车辆在积水中行驶;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暴雨可能已经或即将导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地面交通中断、输电线路中断等灾害;应立即寻找安全建筑躲避,等待降雨停止。 洪涝灾害发生时,如何逃生自救?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小编提醒广大市民,当洪水来临前、来临时,你能这样自救? 1容易受水灾侵害的居民,应该这样做: ①平时注意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汛期时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确保安全; ②密切注意汛期的洪水情报,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 ③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④家中常备如船只、木阀、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 2下大暴雨时应该这样预防: ①暴雨若持续不停,就该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采取围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档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可有效地防止雨水进入建筑内; ②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进下水道,以防堵塞后排水不畅; ③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及气源; ④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应绕开积水严重的地方,最好走路中央,因为窨井等一般都设在路边。 3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这样做: ①在底楼或低处中,应随着不断上涨的洪水,一层一层地向高层及高处移动; ②当无法再向高处转移时,应仔细观察、判断水势是否继续上涨;上涨的洪水是否危及生命;附近是否有更安全的场所;是否可以安全到达; ③必须转移时,一定要制定出严密、安全、可行的预案。 4洪水来临时,这些是危险地带: ①城市:危房里及危房周围、危墙及高墙旁、洪水淹没的下水道、马路两边的下水井,地下通道等、电线杆及高压线塔周围、化工厂及储藏危险物品的仓库; ②农村:河床、水库及沟渠、涵洞;行洪区、围垦区;危房中、危房上、危墙下,还有电线杆及高压线塔下。这些都是危险地带。 5洪水来临时,这些是临时救生物品: ①挑选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储水桶等,迅速倒出原有液体后,重新将盖盖紧、密封; ②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具有一定的漂浮力,可以捆扎在一起应急; ③足球、篮球、排球的浮力都很好; ④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都有漂浮力。 6洪水袭来时,来不及转移这样做: ①向高处转移,如在基础牢固的房顶搭建临时帐篷; ②身处危房时,要迅速撤离,寻找安全坚固处所,避免落入水中; ③除非在水可能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没过屋顶时被迫撤离,否则呆着别动,等水停止上涨再逃离; ④扎制木排等逃生用品,利用通讯设施联系救援,可利用眼睛片、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光发出求救信号; ⑤夜晚,利用手电筒及火光发出求救信号; ⑥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应及时挥动鲜艳的衣物、红领巾等物品,发出救援信号。 7人落入水中应这样做: ①万一掉进水里,要屏气并捏住鼻子,避免呛水,试试能否站起来; ②如水太深,站不起来,又不能迅速游到岸上,就踩水助游,抓住身边漂浮的任何物体; ③如会游泳,就游向最近而且容易登陆的岸边,如不会游泳,千万不要慌乱,可按以下两种办法行动:一是面朝上,头向后仰,双脚交替向下踩水,手掌拍击水面,让嘴露出水面,呼出气后立刻使劲吸气;二是迅速观察四周,是否有露出水面的固定物体,并向其靠拢 8广大的车友们: 如果洪水来临时,被困车内车门打不开时,应您只需把座位头枕拔下来,用那两个尖锐的插头敲打侧面玻璃,然后逃生,这也是汽车当初设计就考虑到的。 -温馨提示- 当洪水过后,这些也要切记: 1.查电、水 洪水过后应检查、烘干电器。查看房子时,勿用明火,以防点燃泄漏的煤气引发火灾; 2.防疾病 洪水过后,腐烂的动物尸体和水污染可能引发疾病。应饮用干净的水,并将房子彻底消毒,包括室内的空调、供暖管道和过滤器等。 当危险来临时,多懂一点自救知识,就为自己赢得一分安全。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