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
内容 |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察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 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现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示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liuxue86.com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实验二:探究如果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教学工具 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再探究 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 〔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 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填空实验报告 课本P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后作业(弹性): 1、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 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 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 课后小结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教师抓住蜡烛燃烧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让“观察”贯通始终,这样就将学习方法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寓于“过程”之中。 本节课的另一特点是教师对学生汇报交流中的“异常情况”,组织了再探究,其再探究的内容有力地淡化了“书本权威”,而强化了学生主体。课后弹性作业更是别具一格,可谓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亮点。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