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孟子》二章教案
内容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孟子》二章教案(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教学目标 :
    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二、 重点:目标1、2
    三、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四、 课时:一节课
    五、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 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2.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
    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业 :
    1.A类:熟读并背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 翻译课文
    附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论据
    失道寡助 域民
    治国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举市故所以征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背诵课文。
    《孟子》二章教案(二)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三、课文讲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题目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4、结合课文练习,理解“道”,指的是施“仁政”。
    5、课文分析: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课文怎么论述的。首先看课文的第一段说的什么。
    词语讲解:
    天时:有利于政、战的时令、气候(联合结构)。
    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偏正结构)。
    人和: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偏正结构)。
    从这一句话来看,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人和。作者以顶真的修辞方法,说明人和是最重要的。
    齐读二、三两段,看看这两个段落分别论证了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自然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自然段从攻的一方来说,第三自然段从守的一方来说。
    词语讲解:
    郭:外城;
    环:围;
    ……者……也:判断句式。
    是:这,指示代词。
    从作者的交代来看,这座城是一座小城。进攻一方的力量又如何呢?我们从“环而攻之”可以看出,攻势是很强大的。那怎么会不胜呢?原来是“天时不如地利”呀。
    词语讲解:
    城:指城墙;
    池:指护城河;
    兵革: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放弃;
    去:离开;
    这里,也是从作者的交代可以看出,守城所应具备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有了,但最终却是“委而去之”,原因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呀。
    这三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战争的角度,论证“人和”的重要性。在论证方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先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后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那么,如何得到人和呢?这就是课文接下来要论证的问题了。
    齐读课文第三段。
    词语讲解:
    故:所以;
    域: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服;
    以:凭借;
    寡助之至的“之”:表舒缓语气;
    畔:同“叛”;
    有:要么,或者。
    从这一段中不难看出,施“仁政”者才能得“人和”,得“人和”者可以战必胜。在这里,其实也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因此,整篇课文采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6、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段) (第三段)
    攻 守
    施“仁政”——————得“人和”——————战必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板书课题:
    2、教师带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4、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5、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课文下面注释,试译第一段。
    词语理解: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所以说“举”。
    在这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六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物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六个人物出身都很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对,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liuxue86.com也就是说,这六个人物是事实论据。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词语理解: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介词,用来……
    曾:同“增”。
    翻译第二段。
    好,学过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第一段列举了门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二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的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wánkù无好男)
    齐读第三段。
    词语讲解: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同“横”,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齐读第四段。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6、小结:
    本文的论证问题时,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同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7、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 苦心志
    傅说 劳筋骨
    胶鬲 饿体肤 发、举 个别论据
    管夷吾 空乏身 ——降大任
    生于忧患 孙叔敖 行拂乱为
    死于安东 百里奚
    (中心论点) 过 改
    人 困、衡 作(正面)
    征、发 喻 一般论据
    入则无法家拂士 恒亡
    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反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