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
内容 |
《七律·长征》教案(一) 【助学目标】 ▲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助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二三联的含义 2.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助学流程】 1.情境设计:长征是中国历史的绝唱,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毛主席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介绍写作背景。 3.学生自助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结合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3)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4.求助互助 (1)“万水千山”和以下两联有什么关系? (2)《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 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远征难”,又从哪些地方看出“只等闲”?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4)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5.教师补助 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6.课堂巩固:熟读课文。 7.课后续助 背诵默写课文。 题:《七律 长征》 班级 姓名 【助学目标】 ▲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查询资料,了解简要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逶迤( )( ) 磅礴( )( )云崖( ) 岷( )山 三、读课文,请用“‖”正确划分诗句句读,读出节奏。诗中押的是 韵。 四、思考探究: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各句的意思。 3.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 、 、 、 。 ▲4.从这些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6.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请提出来。 课堂巩固 1.完成以下练习。 (1)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 (2)诗中用( )、( )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 )、( )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3)诗中有一对反义词,用“( )”字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渡江后的喜悦心情;“( )”字正是对飞夺泸定桥浴血激战的形象描绘和对泸定桥险恶形势的烘托。 2.背诵诗歌 3.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续助方案 背诵默写课文。 《七律·长征》教案(二)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1-2分钟) 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共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押韵“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整体感知(8-10分钟)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2.生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3.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 师明确:小组之间不会的教师讲解 合作探究(7-8分钟) 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三)悟(4-5分钟) 1.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拓展链接(8-10分钟) 1、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背诵全诗。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