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题(3) | ||||||
内容 |
朋友们来测试一下自己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吧,以下资讯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题(3)”,预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其教学法被称作“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又称为“产婆术”。 2.(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A.实践活动法 B.实验法 C.发现法 D.参观法 【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发现法的概念。 3.中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服教育法 【答案】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4.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 )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后效 【答案】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题干描述的情形就是继时对比的现象。 5.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科学技术 【答案】C。解析:略。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A. 1856 B.1860 C.1862 D.1866 【答案】C。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7.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 ) A.优等生 B.后进生 C.全体学生 D.中等生 【答案】C。解析:略。 8.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提高学生的成绩 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9.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 )年。 A.1951 B.1957 C.1945 D.1949 【答案】B。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0.教师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 A.编写教案 B.设计教法 C.设计板书 D.做好备课计划 【答案】B。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NextPage] 一、单项选择题 1.其教学法被称作“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又称为“产婆术”。 2.(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A.实践活动法 B.实验法 C.发现法 D.参观法 【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发现法的概念。 3.中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服教育法 【答案】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4.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 )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后效 【答案】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题干描述的情形就是继时对比的现象。 5.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科学技术 【答案】C。解析:略。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A. 1856 B.1860 C.1862 D.1866 【答案】C。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7.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 ) A.优等生 B.后进生 C.全体学生 D.中等生 【答案】C。解析:略。 8.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提高学生的成绩 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9.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 )年。 A.1951 B.1957 C.1945 D.1949 【答案】B。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0.教师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 A.编写教案 B.设计教法 C.设计板书 D.做好备课计划 【答案】B。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NextPage] 二、辨析题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2.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3.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此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已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NextPage]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有:(1)知识;(2)社会;(3)学生;(4)科学和教育的发展;(5)政治、文化与哲学。 2.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参考答案】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3.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参考答案】 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有:(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4.简述良好情绪的标准。 【参考答案】 (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NextPage] 四、材料分析题 1.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候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这位教师的学生说:“我们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一样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结合德育原则,谈谈教师应如何处理上述材料中的问题。 【参考答案】 (1)显然,材料中的教师违背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德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材料中的教师“总是把我们当犯人一样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这表明该教师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没有做到严与爱的结合。 (2)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尊重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管理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同时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多用正面教育,多表扬、激励。 (3)教师只有遵循这些德育原则,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接着,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并且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弗兰克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这些特征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诗时,弗兰克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诗再被公开读,从此不想写诗,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弗兰克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弗兰克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弗兰克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之错题的作用 影响大家拿不到教师资格证的原因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学生与教师 2015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