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孟子语录》教案 |
内容 |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语录》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孟子语录》教案请关注出国留学网北师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孟子语录》教案【一】 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学习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 “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习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学习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学习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习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习册内容。 《孟子语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理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