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案 |
内容 |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案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案【一】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 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案【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体会作者于谦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诵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设疑,增加悬念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石灰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诵、赞美之意。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 二、指导初读,把握节奏 1.投影古诗,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生自由朗读。指名读。老师有两个要求:(1)能正确读下来,不错字,不丢字,不多字;(2)声音响亮,放开来读。(3)读出节奏。 3.认识生字:焚,读准音fén;解释字义:烧。 分析字的结构和写法:上下结构,上面“林”要写得紧凑,底下的“火”要写得舒展。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三、了解石灰,理解诗意 1.出示关于石灰的资料。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一些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4.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四、走近于谦,猜测探究 1.师生探究。 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 2.组织交流,走近于谦。 (1)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有关材料。 (2)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命运的预兆。 五、创设情境,移情体验 1.情境1:于谦写这首诗时年龄只有十二岁,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 2.情境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 3.情境3: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奸臣陷害,身陷大牢,即将被杀。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 【设计意图:营造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反复吟诵这首诗,以体会诗人于谦的高尚情怀。】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焚”“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王冕借墨梅自喻、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初步认识诗歌咏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朗诵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古诗《石灰吟》,引出古诗《墨梅》。 2.出示插图,揭示课题。 (1)看着这幅画,想想诗题“墨梅”是什么意思? (2)出示王冕图片,指名谈谈对王冕的了解。师补充,了解诗人。 二、初读感知 1.投影古诗,生自读。 2.学习生字:砚,读音yàn。解释“砚台”:研磨的文具,有石头的,有瓦的。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在朗读古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这是一首七言诗,你觉得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试读,师指导。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三、交流展示 1.质疑:王冕笔下的梅生长在哪里? (1)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2)“吾家”是谁家?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 (骄傲自豪) 2.王冕画中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1)出示几幅梅花图片,让学生对比、选择,诗中所写的梅花应该是哪幅呢? (2)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幅,从诗中哪里知道的? 3.质疑:墨梅并不稀罕这徒有虚表的艳丽,那它想要的是什么?所追求的是什么呢? 四、走近王冕 1.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淡雅高洁的品性吗?相机补充表现王冕贞节自守、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的资料。 2.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现在知道原因了吧? 3.师小结:对呀!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设计意图:体会古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特点必须要和诗人的生平、志趣、情操联系起来,此处补充了解王冕的个人情况十分有必要。】 五、指导吟诵 1.看图吟诵,体会诗歌意境。 (1)情境1:王冕的画画得特别好,当地的县官和大财主们几次想拜见他,都吃了闭门羹。此时此刻,王冕闭门在家,面对这幅墨梅图,他是怎么来吟诵这首诗的呢? (2)情境2:我们后世非常敬佩王冕的品格,今天,面对这幅墨梅图,就好比见到了王冕,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 六、总结特点 1.《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2.拓展:古人和咏物诗。 在读这类咏物言志诗时,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要和“人”联系起来,分析诗中所要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七、作业:课后搜集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