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 | 
            章节 | 
            2016年大纲 | 
            2017年大纲 | 
            说明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第一章第一节 |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 
            拆分考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调整拆分考点,实质无变化 |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 
            变化说法,无实质变化 |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 
            删除考点 | 
            删除考点 |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变化说法,实质内容未变 | 
        
        
            | 第一章第二节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对考点进行完善化 | 
        
        
            |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调整和整合为独立标题的考点。 | 
        
        
            | 鲜明的政治立场 | 
        
        
            |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 崇高的社会理想 | 
        
        
            | 第二章第一节 |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 
            删除考点: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 
            删除考点 |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 
            将“物质观”改为“物质范畴”,实质内容无变化。 | 
        
        
            |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 
            整合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整合其中 | 
        
        
            |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 
            变换和整合考点,实质内容无变化 | 
        
        
            |   | 
            新增考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 
            新增考点 |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整合考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实际内容未变 | 
        
        
            | 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 | 
            删除考点 | 
            删除该考点 | 
        
        
            |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 
            标题变换说法,内容无实质变化。 | 
        
        
            | 规律及其客观性 | 
            删除考点 | 
            删除该考点 | 
        
        
            |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 
            删除该考点 | 
            删除该考点 | 
        
        
            | 第二章第二节 |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 
            变更说法 |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 
            新增“体系”二字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整合考点: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第二章第三节 |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 
            新增考点: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 
            新考点 | 
        
        
            |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 
            内容进行了充实 | 
        
        
            | 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 
            将2016年的大纲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 
        
        
            | 第三章第一节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 
            删除考点 | 
            删除考点 |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变更说法:内容无实质变化 | 
        
        
            |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删除考点: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删除考点 | 
        
        
            |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 
            将“主要内容”变更为“基本特点” | 
        
        
            | 第三章第二节 |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 
            真理与谬误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第三章第三节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 
            对原有考点进行整合,内容无实质变化 |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删除:“解放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整合到该考点当中 | 
        
        
            | 第四章第一节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对考点进行整合,实质内容未变 |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 
            对考点进行整合调整 实质内容未变 |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对原有考点进行整合调整 实质内容未变 |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对原有考点进行整合调整 实质内容未变 | 
        
        
            | 第四章第二节 | 
              | 
            新增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 
            2017新增考点 | 
        
        
            |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 
            内容无太大变化 | 
        
        
            | 第四章第三节 | 
              | 
            无变化 | 
            无变化 | 
        
        
            | 第五章第一节 |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对考点进行整合调整 | 
        
        
            |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第五章第二节 | 
              | 
            新增考点: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 
            新增考点 |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将“形成”改为“确立”,内容无实质变化 | 
        
        
            |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 
            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 | 
            变更说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 
            变更说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第五章第三节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 
            将“政治制度”变更为“民主制度”,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第六章第三节 |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内容无实质变化 | 
        
        
            | 第七章第一节 | 
              |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 
            新增考点 | 
        
        
            | 无产阶级的革命特点、形式 | 
            删除考点 | 
            删除此考点 | 
        
        
            |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 
            删除考点 | 
            删除此考点 | 
        
        
            |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 |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 
            换说法,实质内容未变 | 
        
        
            | 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及作用 |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 
            合并考点,合并到“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标题下 | 
        
        
            |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 
            变换说法,实质内容未变 | 
        
        
            |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发展的曲折性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 
            标题变换说法,实质内容未变 | 
        
        
            | 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 | 
            删除考点 | 
            删除考点 | 
        
        
            | 社会主义民主 | 
            删除考点 | 
            删除考点 | 
        
        
            | 第七章第二节 | 
            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变换说法,但标题下边的内容只是进行了拆分组合,并无实质性变化。 | 
        
        
            | 第八章第一节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变更说法,无实际变化 | 
        
        
            | 第八章第二节 |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 
            拆分出来的考点,实际内容未变 | 
        
        
            |   | 
              |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拆分出来的考点 | 
        
        
            |   |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 | 
            删除此考点 | 
            删除考点 | 
        
        
            |   |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 
            变个说法,实际内容一字未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