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 |
内容 |
《秋天》教案 教学内容 4、秋天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学会本课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难点:理解生字词意思。 教学资源 学生观察身边的秋天,可以先画一画秋天的美景;读读《北大荒的秋天》、《秋游》等原来学过的课文。 预习设计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知道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给生字组两个词语,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苦恼( ) 收藏( ) 清丽( ) 有条不紊( ) 4.尝试采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式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井井有条 羊肠小路 蓬蓬勃勃 明丽 5.《一课一练》第二题.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3分钟) 1.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预设: 秋天是红色的,柿子、苹果成熟了; 秋天是白色的,棉花白了; 2.学生齐读课题。 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3分钟) ● 预习作业2:(一课一练三)(3分钟) 预设: 稻穗(suì) 柔韧(rèn) 红缨(yīng) 苹果(píng) 梳子(shū) 烦恼(nǎo) ● 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 (15分钟) 桂子、葡萄、苹果、羊肠小道 香气、紫袍、红袄、柔韧、 珍藏、红缨、嚷着、明丽 脚印、酿造、 烦恼、照耀、 井井有条 自由认读,理解词意 预设答案: 柔韧:柔软而有韧性。 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 ● 预习作业3 预设答案: 苦恼( 烦恼) 收藏(珍 藏) 清丽(明丽) 有条不紊( 井井有条)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5分钟) 1.交流朗读哪些词句需要提醒? 2.逐小节指名读课文展示 3.评价朗读情况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3分钟) 1.学生根据提示思考。 预设答案: 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 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 2.交流展示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自然段。(10分钟) 1.自主学习。(2分钟) 2.展示。(8分钟) 预设答案: “更红更娇”是因为秋天各种作物都成熟了,变红了。 “更甜更好”是因为秋天多种作物成熟所散发的香气。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捡的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 王宜振)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 预习作业2:(一课一练) 指名汇报完成情况 导学: “缨”、“苹”后鼻音 “韧”前鼻音 ● 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 桂子、香气、苹果、红袄、 葡萄、紫袍、脚印、柔韧、 珍藏、红缨、嚷着、明丽 酿造、 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井井有条 导学 第一组,秋天特有的作物 第二组,理解“柔韧” 第三组,理解“酿造” 同桌间检查认读情况. ● 预习作业3 苦恼( ) 收藏( ) 清丽( ) 有条不紊( ) 指名汇报答案.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导学: (1)组织学生交流不容易读好的词句? (2)组织学生逐小节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评价 (4)相机指导好课文朗读。 (学生难读的地方教师示范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 2.这首诗歌主要什么?你读了以后感受到了些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3.指名交流,指导说准确,说完整。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自然段 1.过渡: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秋天,看看诗人会告诉我哪些感受? 2.任务驱动 【学习单1】 ①朗读第一小节,找出秋天的太阳和空气的特点. ②思考并讨论:秋天太阳为什么“更红更娇”;秋天空气为什么“更甜更好”? ③自学时间:3分钟 3.巡视、观察学生自主学习。 4.导学 联系诗歌内容理解:“更红更娇”,“更甜更好” 朗读指导: 突出“更红更娇”“更甜更好”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的描红、抄写。 2.《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3.《一课一练》第一题。 作 业 设计 ★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的描红、抄写。 ★★《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一课一练》第一题。 教学内容 4、秋天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天的特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从字里行间朗读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 资源 1、描写秋天的小诗: 山居秋暝 秋词 王维 刘禹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言秋日胜春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晴空一鹤排云上,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便引诗情到碧霄。 2、《补充习题》P13——《故乡的秋天》 预习 设计 1.默读课文,思考:诗歌中写到了哪几种秋天特有的作物。 2.收集几句有关描写秋天的古诗或小诗。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回忆课文(2分钟)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 第二板块:品读秋风:(10分钟) 1. 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 3. 展示。 预设答案: (1)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2)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4. 展示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秋实(19分钟) 1.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3.展示 预设答案: 1.“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 2.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第四板块:精读第六七自然段(8分钟) 预设答案: 1.“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 2.“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3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第五版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回顾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谁来说说这首小诗描写了什么? 2、今天的课堂上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欣赏那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 第二板块:品读秋风: 1.过渡:读读第二节秋天一到,凉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读读第二节,他们在那儿干什么?,看看诗人是怎么描写它的? ②“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③小组内交流。 ④学习时间:4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学生合作学习。 5.导学 6. 指名朗读。组织评价。 导学: (1)抓住“打滚”、“ 奔跑”表现秋风调皮可爱。 (2)“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读出秋天调皮可爱。 第三板块:品读秋实 1.过渡:刚才我们吹了秋风,接下来我们起来品读秋实。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① 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默读课文用“——”相关词句。 ② 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标出表示颜色的词。 ③ 小组内交流。 ④ 学习时间:5分钟 3. 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学生合作学习。 5.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 交流从这些文字中读懂的内容:“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 (2)小结: 第四板块:精读第六七自然段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学习诗歌的第六小节。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3、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诗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 4、读读最后一个小节,同组说说从这一小节中,你猜到诗人又想告诉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 1.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 2.《一课一练》三、四部分。 作业 设计 ★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 ★★《一课一练》三、四部分。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