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
内容 |
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谢谢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 (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板书:瘦)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5)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5、详析课文,加深理解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 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板书:秋深、风大、天冷) (2)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我”进店的原因; ②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5)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最好。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6)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6、课文延伸,升华情感 (1)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 (2)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 7、布置作业 找一部鲁迅写的小说来读,写读书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二) [教学目的] 1.通过文章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了解他献身革命,关心、热爱进步 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鲁迅精神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巨大鼓舞。 2.学习观察人物的一些方法,了解如何随着观察条件的变化,粗细得体,详略得当地描 写人物。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立掌握课文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3.授课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文章结构,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写作背景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 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相遇"一面"的印象,勾画出鲁迅先生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和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的祟高精神,揭示了鲁迅是水远和劳动大众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歇(xiē) 瘦(shòu) 扭(niǔ) 累(1èi) 窑(jiào) 脊(jí) 矮(ai) 殷(yīn) 嵌(qiàn)窘(jiǒng) 鞠(jū) 躬(gōng) 懊(ào) 莽(mang) 嗤(chī) 捻(nian) 颓(tuí) 晰(xī) 竖(shù) 踌(chóu) 躇(chú) 摩(m6) 挲(suō) 惑(huò) 熏(xǖn) 憎(zēng) 恶(wǜ) 揩(kāi) 恭(gōng) 虐(nüè) 辱(rǚ) 恣(2ì) 踱(duó) mó模糊 léi 累赘 ê 恶心 模 mú模样 累 lê积累 恶 è 恶毒 lèi劳累 wǜ 可恶 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窘:为难。 殷勤:热情而周到。 陡然:突然。 莽撞:鲁莽冒失。 踌躇:犹豫不决。 摩挲:用手轻轻的摸了又模。 打眼:引人注目。 颓唐:精神不振作。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便宜。 恣情:不约束,放纵自己的感情。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三、复读课文(归纳两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一面"的印象。 第二部分:"一面"的力量。 四、课文分析 1. 问1: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什么? --时间:1932年秋;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内山老板"鲁迅"。 问2:作者说,内山老板身上有一种"非日本"的东西,这"非日本"的东西是什么? --1936年,日军侵华,残酷屠杀中国人民,而内山能与中国人倾心交谈,不时发出充满友谊的笑声,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自然能从这笑声中体味到"非日本"的东西。 下文有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非日本"这三个字? --"殷勤的点头";"笑着说……" 问3:坐在南首的那个人什么样? --最初印象:五十岁上下、瘦、穿着朴素,只能"模糊辨出"(阴雨天,光线暗,距离远)第一次肖像描写从人物体态、年龄、衣着等方面整体上粗线条勾勒。 2.请学生朗读4一17节。 "我"在书店翻检书籍,受到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在书店,"我"发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书《毁灭》。 问1:"赫然"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色彩? --鲜明。"我"看到鲁迅译三个字,眼睛为之一亮,引起了"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表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 问2:从文中的介绍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名青年? --穷苦,具有一定进步思想,渴求知识的青年。(喜爱读书并爱读鲁迅的书) 鲁迅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总是能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当作武器,揭露、抨击社会的腐败和阴暗。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以启迪和希望。此时,"我"看到的这三个字已由"鲜明"转为"光明",因而"像得到保证似的"。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无限信任。于是,"我"想买下这本书。 问3:"我"正在踌躇之际,是谁出来把书卖给"我"? --吸烟斗的人。外形:消瘦,但精神很好。第二次肖像描写,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先生从店后走出来,比前次距离近了,很显然是要过来问我买书的事。因此,"我"对他注意起来,观察也比前次细致。 问4:肖像描写如何体现先生的精神很好? --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的胡须,这说明先生是个有棱角,极富个性的人。作者以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这正是先生为人民大众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外在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词。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填表。 3.预习先生第三次肖像描写及全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先生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复习情况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提问: (1)"赫然"一词的含义? --①引起"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 --②像看到一线光明,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的信任。 (2)两次肖像描写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次:瘦。 第二次:瘦但精神。 二、继续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为了躲雨,"我"到了内山书店,无意中看中了一本鲁迅译的《毁灭》,由于手头拮据,因而买不起书。正当"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原先坐在南首的那位先生走过来询 问:"你要买这本书吗?" 问1:"我"从陌生人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什么? --"……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此时,"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受到长辈的爱抚。 问2:鲁迅并不认识作者,为何送书给他? --表现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和支持。 问3:当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时,"我"以怎样的心情观察他?观察到了什么? --"惊异","我"极力想猜出眼前的人是谁。在这种强烈感情的支配下,"我"开始重新观察这个人。所以,这次观察不仅有前两次描写内容重复出现,而且又比以前更细致,留给人的印象也就更深。 脸: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 头发:寸把长,直竖着。 胡须:隶体一字。 长衫:牙黄羽纱。 烟嘴:左手捏一支黄色的,一头己熏黑。 手:竹枝似的。 问4:作者反复突出他的"瘦",为什么? --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问5:这一回,"我"终于认出眼前这个人,"我"的感受又是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称同志--志同道合。 称朋友--感情深厚。 称父亲--崇敬爱戴。 称师傅--要学习他。 称战士--颂扬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从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形容憔悴,却依然战斗在革命的最前列,对青年人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护。面对那慈样而正直的目光。"我"万分激动,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鞠了一躬,接过书向门外走去。刚才还如踩了棉花团一般,现在陡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讨论: 1.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归纳。) --为革命而忘我工作的人。(瘦) --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强信念的人。(精神) --为人谦逊,对进步青年关怀、支持。(赠书,主动向"我"推荐别人写的书) 2.肖像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请学生朗读。 问1:为什么四年来,每当遇到辱骂和踢打时,"我"总是昂起头? --先生坚强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时时鼓舞着"我",只要想到这些,心里就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生命中仿佛有了根支柱。 问2:"我"所感受到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哪儿? --来自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来自鲁迅坚强的革命意志,忘我的革命精神、诚挚的关怀和鼓舞。 问3:先生去了,为什么不是悲痛的时候了? --共同的理想还未实现。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先生的遗志,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祭奠。 小结:"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与先生相见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信赖、爱戴、敬仰之情,以及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 四、总结中心 学生讨论后,归纳。 通过对先生肖像、言行的描绘,赞扬了先生关怀、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坚定的斗争信念,表达了作者踏着先生的足迹继续奋进的决心。 五、写作特色 三次肖像描写: 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征,由整体--局部,由粗线条勾勒--细致具体的描写,突出鲁迅的精神面貌。这三次均抓住了瘦的特点,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他虽瘦但精神抖擞,突出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意志。这样,既突出文章的中心,又大大丰富了题目"一面"的内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把研讨与练习四填在书上。 [附录] 板书设计 远处(模糊) 瘦、(脸、竹枝似的手) 坚定的革命意志 一面的印象 近处(清晰) 精神(头发、胡须) 忘我的革命精 一面 诚挚的关怀和鼓舞 面对面(完整而深刻) 瘦(脸、手) 精神(头发、胡须) 一面的力量:踏着先生血的足迹的继续前进的决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