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
内容 |
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谢谢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学习目标: ★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