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6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 | ||||||
内容 |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9.在我国偏远的山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现象:一间教室、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一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10.现在很多追星一族.把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除了服装打扮追求一样,甚至思想和行为也试图模仿.很多人都效仿自己的榜样去做公益事业。这属于品德形成的( )阶段。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1.电视新闻经常播放表彰各种见义勇为好市民的现场报道,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12.丽丽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小时且效率高,而燕燕只能专心学习半小时,这说明丽丽注意的( )比燕燕强。 A.广度 B.转移能力 C.分配能力 D.稳定性 13.梅梅在计算“三加五等于八”时,虽然可以不用借助数手指来计算了,但是在梅梅的脑海中出现了三颗草莓加上五颗草莓等于八颗草莓的具体形象,那么梅梅此时的思维属于( )。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14.张宏一次在乘坐高铁时偷偷躲在卫生间里吸烟,被乘务员发现后对其处以2 000元罚款,此后张宏不在高铁上吸烟了,上述情形属于哪种强化原理?(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5.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16.小新的爸爸拿来两罐同样分量的可乐,将其中的一罐倒进一个大杯子里,将另外一罐倒进两个小杯子里,然后让小新挑选。小新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大杯可乐,并喃喃自语道:“还是大杯子的多。”那么,小新处于(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7.宾宾看到安安扶老奶奶过马路很是敬佩,宾宾的这种敬佩感属于( )。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尊敬感 18.张老师发现。小雨同学在平时课堂上.总是喜欢第一个举手发言,但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高,那么小雨同学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9.小蕊每次看到长长细细的物体,就会觉得它们特别像蛇,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害怕,全身发凉,手心出汗,不敢靠近。小蕊的症状属于( )。 A.强迫症 B.恐惧症 C.抑郁症 D.焦虑症 20.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张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消退法 D.系统脱敏法 21.小莉以前学习成绩较为靠后.初二的第一个学期她感到班主任刘老师总是向她投来信任的、赞赏的目光,她便开始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光环效应 C.晕轮效应 D.正强化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3.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 24.倒摄抑制是一种顺向负迁移。 25.迁移对问题解决只有积极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l0分。共40分) 26.简述教材编写的两种基本方式。 27.简述德育方法中,运用榜样示范法的注意事项。 28.简述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29.简述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学生阳阳,现为八年级学生,原来是所谓的后进生,上课不专心,经常捣乱,作业也经常不完成,下课后与同学之间摩擦很多,老师见了头痛,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他上七年级时,我是他的老师,我想:应多给他鼓励,让他建立自信。所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对他表扬有加,尤其是在他有进步时(哪怕这点进步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下来,效果果然明显,他对自己的行为已能有所控制,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正当我对自己的成功教育而欣喜之时,接连发生的两件事情却让我陷入深思:一是有同学向我报告,阳阳又犯错误了,和很多劝他的同学吵上了,还说:“邱老师经常表扬我的,所以这次他也不会怎么说我,我才不怕你们呢。”二是在一堂课上他屡次破坏课堂纪律,经多次“激励式”的引导无效后,我对他进行了批评,谁知他竞离开教室.扬长而去…… 问题: (1)请你对本案例中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2)结合材料,谈谈教学过程中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31.材料: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接着宣布考试成绩,然后开始讲授新课。很快,他便发现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问题: (1)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造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2)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提出四条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论语》中的教育观点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在文化上广博地学习,在行为上用礼法约束自己。出自《论语》。 2.【知识点】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案】D。 【解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知识点】校园文化 【答案】A。 【解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 4.【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B。 【解析】阶段性具体表现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5.【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 【答案】D。 【解析】考查教育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概念。 6.【知识点】课程的分类 【答案】B。 【解析】学科课程是单科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7.【知识点】新课程改革 【答案】B。 【解析】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8.【知识点】教学原则 【答案】C。 【解析】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王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9.【知识点】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D。 【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0.【知识点】品德形成的过程 【答案】C。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1.【知识点】德育方法 【答案】A。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2.【知识点】注意的品质 【答案】D。 【解析】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衡量注意的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13.【知识点】思维的分类 【答案】B。 【解析】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梅梅头脑中出现草莓的具体形象.应该属于具体形象思维。 14.【知识点】斯金纳关于强化的分类 【答案】D。 【解析】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5.【知识点】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B。 【解析】组织策略属于认知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16.【知识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答案】B。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没有形成守恒,小新认为大杯饮料多表明其还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处于前运算阶段。 17.【知识点】情感的分类 【答案】B。 【解析】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8.【知识点】认知方式的类型 【答案】C。 【解析】杰罗姆·卡根依据个体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偏好,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学生反应虽然很慢,却很仔细、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沉思型。 19.【知识点】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B。 【解析】恐惧症是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小蕊属于恐惧症中的单纯恐惧症。 20.【知识点】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卡片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属于代币的一种,所以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21.【知识点】教师期望效应 【答案】A。 【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二、辨析题 22.【知识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3.【知识点】教学过程的本质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般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4.【知识点】学习迁移的分类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属于逆向迁移,两种学习之间是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所以,倒摄抑制是一种逆向负迁移。 25.【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迁移从结果来说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因此,发生负迁移时,对问题解决起到的是消极阻碍作用。 三、简答题 26.【知识点】教材编写的基本方式 【参考答案】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 27.【知识点】德育方法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28.【知识点】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参考答案】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不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9.【知识点】后进生的教育 【参考答案】 后进生具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的心理特征。 针对以上心理特征.班主任在教育中应注意如下两方面: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关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嫌弃。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就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教师只有爱他们,才能转化他们。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觉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其优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四、材料分析题 30.【知识点】教育评价 【参考答案】 (1)“我”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出现了表扬失度的问题。材料中“我”为了转化后进生,把表扬当成一种策略和手段。但却没有把握好表扬的尺度。不当的表扬适得其反,使阳阳骄傲自满,忽视自己缺点.不愿再接受批评。 (2)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激励和表扬.但这并不意味着表扬多多益善.甚至是不加选择的。老师在进行教育评价时要注意几点要求: ①适度表扬.把握原则 恰如其分地表扬才能起到鼓励和感化的作用,不适当的表扬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表扬一定要把握好原则,既有利于学生找到努力方向.改正错误.又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要让学生知道是因为什么受到表扬.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 ②表扬要因人视情而异.“对症下药” 表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性格、志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不同特点,采取最佳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施予表扬。在对骄傲自大的学生进行表扬的同时,还应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要实事求是,不能故意表扬让其自我膨胀,应在肯定其进步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指明努力的方向。 ③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表扬与批评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以表扬为主,但也不能忽略批评,要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表扬适度,批评适当。 31.【知识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参考答案】 (1)老师在讲课前展示教具、宣布考试成绩两种行为造成了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具是一种新异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相对于新课内容,考试成绩对学生产生的关注强度更大,学生必然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到考试成绩上。 (2)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措施包括: ①上课前,明确告知学生这节课的目的和任务: ②排除与课程无关的刺激的干扰,如宣布成绩、发放作业等可安排在新课程结束后: ③合理设计课程,安排教具呈现的时间和顺序,保持教具作为新刺激的相对强度: ④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间接兴趣,并努力将其发展为直接兴趣。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