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危险:和寒窗苦读较劲
教育自古至今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亦是政府、社会、家庭最为聚焦的话题之一。
教育如同大海上巨大的漩涡,所有的家长明知跳进去孩子将辛苦无比,却又心甘情愿的带着孩子跳进去拼搏、去“厮杀”。
这与其说是教育的真实写照,不如说是教育已经远离最初的方向,偏离其本质,从而引发了社会的狂躁和家长们的焦躁。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如此阐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对教育如此解释——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天下最好的教育。
看完学者的解释,有人忍不住讥笑真是不识人间艰苦,家长们谁都想给孩子一个快乐、没有负担的童年,给一个创造力肆意生长的环境,可当他们给孩子实行快乐教育时,别人家孩子正在走“应试教育”,当快乐教育的魔力还没有显效出来,“应试教育”的成绩独领风骚给他们当头一棒。当分数的旗帜越耀眼,快乐教育的家长们越是焦虑。
近期,一条有关“2021年中考改革重点”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消息称:
①中职和普高的招生比例需要达到5:5。(有一半的初中生无缘高中)
②禁止所有学校、机构招收初三复读学生。(复读、择校不复存在)
③中招不达标只能去职高、技校进行就读。
也就是说,在政策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孩子们上普高越来越难,必须有一半的孩子去上职高和中专。
家长们意识到,曾经的终点是高考,但现在等高中再争已经来不及了,这得从幼儿园就要开始争,再苦再累也得扛着熬着,一旦你放松就意味着可能连个高中都没机会上了,更勿谈大学及更高的深造,孩子未来也被圈定在底层,做些技术型工作。试想哪个家长愿意看到这样呢?
现实的确既残酷又无奈。其实,家长这种焦虑情结不过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心态,以为剑掉进了水里,我在船上做个记号,等船到岸后我再跳下去捞剑。殊不知轻舟已过万重山,现在刻舟的地方早就不是当初掉剑的地方。
同理,社会在向前不断地快速发展,教育也应该随着变化而做出调整,可家长们却封闭于旧的标准而不自知,却盲目坚信孩子走向成功,只有用名校光环来罩住未来。诸不知这种大众眼中的成功之路早已被淘汰,被另外一种成功模式所取代,而这种模式已被有些家庭证实是可行之道。
那就是搞个海外身份,以国际生的身份入读国际名校,或采用近几年比较火的华侨生名义“出口转内销”。它不仅能让您享受“超国民待遇”,还能成功的将百米冲刺的“起跑线”挪到距离终点10米的地方,更让曾经的名校不再高不可攀。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人报名参加“港澳台华侨学生联考”。
华侨生联考
华侨生联考并非新时代产物,它已推行近30年历史,是中国教育部专门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设计的一种“高考”,为这些学生提供回归祖国大陆就读大学的机会。
它与高校普通高考招生指标分开,没有任何竞争关系,每年报考的人数只有几千人,而高考生每年报名人数往往高达一千多万。因此,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相比,这一升学路径要轻松得多。
除了这些优势外,华侨生联考具有如下优势:
1、题目简单:考试试卷的难度远远低于国内普通高考试卷,例如数学考试中,试题难度与课本例题相当。
2、录取分数低:考试录取线远低于国内普通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平均低至少150分以上),400分即可入读211/985大学。
3、语言优势:该考试是为从来没在中国上过学的海外华侨子女设置的,对于土生土长的国内学生而言轻而易举。
4、竞争压力小,录取率高:每年华侨生只有很少人报名参加华侨生联考,且不占用高校的普通高考招生指标,几乎没有竞争压力。
华侨生除了可以回国参加高考,还可以在海外“曲线”申报国际高校……可以说华侨生通过“身份+教育”的组合,是让孩子走向成功的最快捷、最省钱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