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到底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游学活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与地位。很多中小学, 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在国内游学1-2次, 少则3-4天,多则8-10天,学生们整体出游, 根据不同的路线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齐鲁文化游,西安考古寻根游等等,丰富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在游学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观察能力,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课本之外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

同样有很多家庭,经过提前规划和商定,选择合适的路线,让孩子们在寒假或者暑假前往国外游学,一般2周到3周的时间, 有的项目甚至长达4周到8周。

游学是个大的概念,指的不仅是跟着学校老师或者教育机构组织的团出国,跟着父母也一样是游学。自己飞到国外加入当地的夏令营或者冬令营项目,对一些自立能力强的学生更是一种好的选择。个性化选择将逐渐替代传统组团游学项目,这应该是未来海外游学的趋势,伴随着中国获得各个国家签证越来越方便,我们的学生自立能力越来越强,必然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海外游学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国际化视野。

     首先强调一点, 去海外游学, 不是语言强化为主要目的。难道要我们的学生跑到国外,还是中国同学在一起, 听一个外教给我们上简单的英文课程吗?那与我们在国内上外教课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在国外的两周甚至四周时间 ,就可以使我们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海外游学, 学生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我们出国是为了看这个世界!”


假期出国,短则10天,多则20天。在国外的这些日子里,到底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


首先,了解世界。

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更重要。和孩子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所以,我们提倡孩子们到任何一个其他地方都需要从各种途径了解古往今来的当地信息。孩子们需要和当地的人接触,更重要的是要用当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们的交通工具,看他们经常去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在那里走马观花,而是停留在那里,认真地欣赏,如同我们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的整天,我们需要生活在那里而不是被关在大巴车里去参观,只会照相。在陌生地方的历史和现实的体验,打开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也打开了每个人的心,这是了解世界。

其次,在真实社会中实践。

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还记得在慕尼黑地铁站孩子们看着地图上错车,我还在后面跟着;在柏林到科隆火车站转车的时候他们的忙中有序;在玛丽亚广场上写毛笔字引来老外们的围观;在超市购买烧烤用品然后大吃一场;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国小孩们踢球。只有让他们充分自由的接触这个社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这些,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能够获得的。

最后,构建了一个适应陌生环境模式。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都会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让他们体验去了解一个陌生城市可以运用的手段是什么,当他们一次次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完成任务,那么,当他们长大后要面对的各种陌生环境都不会让他感到害怕,因为他已经有一种模式。

和孩子们“浪迹”在国外的日子里,总会遇到人问:“你们是韩国人?日本人?”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人的旅游都是大巴车里,而孩子们总是在学习语言。当我们的孩子们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想,不仅仅以“语言”为目的的出国活动也代表孩子们成长机会的多样性和中国父母们思想的变化。